以前的孩子也挨打,也挨罵,也被父母整天嘮叨,不都成材了。現在的孩子怎么動不動就抑郁,就缺乏自驅力。
這是讓很多家長想不通的地方,明明教育方式沒變,以前的孩子條件更苦一點,父母都著急著工作,對孩子哪有什么關愛,不都好好的。
的確,現在孩子的條件太好了,什么都不缺,反而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厭學越來越常見。
其實不是之前的孩子沒有心理問題,只是因為科普的局限,即便有些孩子有問題,也被自動忽略了。
看不見的,就當不存在,沒發現的,就當從來沒有。
其實有些情緒問題,被自動忽略了:
誰誰誰莫名其妙跳河了;
這個人表情和動作怪怪的;
這個人有毛病,動不動就大吵大鬧。
沒有人覺得這是心理問題,只是吃瓜看戲。
另外就是,當一個人沒滿足物質基礎,連生存和吃飯都是問題時,壓根沒有精力去思考吃飯以外的事情。
那就憋著,忍著,把一切情緒合理化,甚至有自虐傾向,父母只會說:
你不好好學習,那就去干活,去打工,別在家里吃閑飯。
在干活和受苦之間,似乎學習的苦更弱一點。在趨利避害之下,自然就選擇了學習這個捷徑,作為跳板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但現在的孩子,再也不會為生存問題發愁了,再也不會因為吃飯問題而奔波了。
所以,自然就有了更多閑暇的時間來考慮精神世界,有了身在福中不知福,沒苦硬吃之下的負情緒,自驅力自然就慢慢弱了。
父母本著對孩子好,為了讓自己之前吃的苦不讓孩子二次經歷,不讓孩子走自己之前的彎路,嘮叨和說教成了日常必修課。
對于孩子來說,物質生活豐富的,伴隨著是精神世界的匱乏。
孩子就像被設定好的規則圈養一樣,生活是兩點一線,除了學校就是家,除了學習就是各種興趣班。
被硬植入的興趣,讓孩子喪失了真正的興趣。
聰明的孩子們,為了能得到父母的認可,有情緒也只是憋著,忍著,受著,壓著。
父母對孩子是真好,冷了給添衣,餓了給好吃的,恨不得喂到嘴里,為孩子提供五星級貼心服務。
可是對孩子照顧得事無巨細的背后,也帶著父母對孩子的高要求與高控制。
在父母又包辦又要求嚴格之下,孩子被養得很驕縱又很任性,又懶惰又心氣高。
父母埋怨孩子太敏感,做什么事都不主動,干什么都不愿意,卻忽略了這樣的孩子恰恰是父母親自培養出來的。
孩子太敏感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塞給孩子的嘮叨太多,替孩子包辦的事情太細,讓孩子的心塞得滿滿的,遇到一點挫折就逃避,遇到一點不順就無能狂怒和情緒崩潰。
父母這時才會覺得,孩子似乎被自己養廢了。明明對他那么好,最后怎么變成了這樣的結局。
孩子缺乏自驅力,讓父母很痛苦,也很自責,覺得自己不該嘮叨孩子,不該對孩子事無巨細。
不過孩子出現問題其實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善意提醒:
過去的養育方式,已經不匹配當下的孩子了。
嘮叨是父母的首選,因為動動嘴就能為自己獲得心理安慰,似乎嘮叨一下,自己就是合格的父母了,給自己更多的安心。
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作用。
真正要幫助孩子,父母要做的是放下嘮叨,放下說教,放下評判,真正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用更多的時間來修復家長自己的情緒,修復與孩子的關子關系。
好的親子關系,是解決問題的核心步驟,也會讓孩子敞開心扉勇于表達。
其實并不是現在的孩子太容易廢掉了,而是現在的孩子更清醒,在遇到挫折和絕望之前,他們會擺爛來變相反抗。
反抗激烈到一定時候,父母痛得就要想辦法改變了。
掩蓋問題,假裝孩子沒有問題,才會出現大問題。
而解決問題,從修復關系和不再嘮叨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