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報記者 劉桂芳 攝影 曹彤
每周一三五上午,泥塑愛好者魏哲光都會前往位于大直沽的逯彤泥彩塑工作室,練習泥塑技法、跟師兄弟交流創作感受。她的老師——81歲的泥彩塑大師逯彤也會如約而至,指導學生的同時,繼續自己的創作。在逯彤65年的泥塑人生中,“創新”始終是不變的追求。日前,記者走進工作室,與逯彤開啟了一場有關泥與時光的對話。
泥塑世界里的匠心堅守
逯彤泥彩塑工作室陳列著四十多組、超百件栩栩如生的人物泥塑作品,展示著他的超凡技藝。“這些作品是我創作生涯中的一部分,創作時間橫跨幾十年。”逯彤說。
1960年2月,逯彤進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學習。憑借不斷鉆研,他逐漸成長為“泥人張”外姓傳承人中的杰出代表。退休后,逯彤并未停歇,創辦工作室繼續傳承泥彩塑藝術。他的代表作《山里人》《春江花月夜》《紅樓夢彩塑》《八仙過海》《過大年》等,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更斬獲多項國際大獎,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我與泥為伴六十余載。揉泥、塑形、開臉,每一步都承載著我對這門藝術的熱愛。”逯彤感慨道。
工作室的操作臺上,幾個已見雛形的泥塑作品在等待進一步的蛻變。“我每周來三天,一邊創作,一邊指導學生。我的學生里有景育民、陳毅謙這樣的專業人士,也有普通泥塑愛好者。他們喜愛泥塑藝術,渴望學習,我就從基礎開始免費教。”逯彤說。
不斷創新的傳承之路
創新是逯彤在指導學生創作時常提的一個詞。他說:“我這一路走來,在創作上始終對自己有個要求,就是不重復。我也要求學生在題材、表現形式上多創新。”
不久前舉行的京津冀泥彩塑精品展上,逯彤和弟子田樹豹創作的展現天津地域特色的作品《津沽寶輦會》備受矚目。該組作品創新藝術表現形式,通過泥彩塑+木工榫卯工藝,再現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葛沽寶輦會的盛景。
逯彤說:“《津沽寶輦會》這組作品有創新,區別于傳統‘泥人張’風格。田樹豹精通‘田氏傳統木匠技藝’,同時也跟我學習泥彩塑。我們巧妙結合兩種技藝,實現了表現形式上的創新。”
逯彤直言,創新精神源自他的恩師張銘。逯彤是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建立后從社會招收的首批學員,師從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銘。在他的悉心指導下,逯彤的技藝突飛猛進。“‘泥人張’的創作不是關門造像。我的老師張銘特別提倡創作上要標新立異。我們那時常會下到工廠、礦山、農村體驗生活,豐富創作素材。那個時期‘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創作了一大批現代題材的作品,受到群眾喜愛。”
受老師影響,逯彤在創作上一直不拘泥于傳統。題材上,他把歷史典故、神話傳說與市井生活融入創作,還借助瓷片、木材、金屬等材料讓作品更加貼近生活。不斷推陳出新的創作,推動了泥彩塑技藝的發展。“藝術唯有在碰撞中才能綻放新生。從早期的《山里人》到《紅樓夢彩塑》,再到后來與天津有關的《津沽寶輦會》以及展現軍糧城百姓生活場景的《故城》,我不斷探尋新的創作靈感。我常跟學生說,泥塑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生活的表達。唯有深入生活,挖掘真情實感,藝術作品才能直抵人心。”逯彤說。
來源:天津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