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上海頻道
百廿復旦 弦歌不輟
復旦大學舉行紀念建校120周年大會
人民網上海5月28日電(馬作鵬)5月27日,復旦大學舉行紀念建校120周年大會。復旦大學創辦于1905年,120年來,學校秉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追求卓越、開拓創新,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紀念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大會現場。馬作鵬攝
會場內,金色數字1905與2025分列主席臺兩側;會場四周懸掛5條紅色橫幅,分別書寫:“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與時代同步伐,與民族共命運”“教育強國打頭陣,自主創新當尖兵”“加快邁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為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不斷作出新貢獻”。
大會上,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徐青森宣讀習近平總書記賀信并講話。市委副書記朱忠明講話。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主持大會。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致辭。兄弟高校代表、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致辭。
此外,校友代表、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田,校友代表、意大利威尼斯大學校長李集雅,教師代表、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彭慧勝,學生代表焦可馨等先后發言。
紀念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大會現場。馬作鵬攝
徐青森代表教育部向復旦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致以熱烈祝賀和誠摯問候。他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精神提出五點希望:一要強化使命擔當,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精神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二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定不移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三要深化知識、理論、方法創新,更好服務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四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五要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更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他表示,教育部將一如既往全力支持復旦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希望學校在一流大學建設上取得更大成就,在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中展現更大作為,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紀念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大會現場。復旦大學供圖
“以學為魂”是復旦校慶的光榮傳統。紀念建校120周年活動期間,學校邀請了120位兩院院士和文科資深教授、120位全國重點中學校長和120位校友組織代表來到復旦,繁榮學術、致敬學人、凝聚學友。
“2000年,我到復旦攻讀研究生。別人問為何選擇復旦,我說‘復旦’這兩個字多美,自然規律和人文精神的詩意融合。作為理科生,我常去文科圖書館閱覽經典,也常聆聽文科大儒的講座,感受文理交融的魅力!”教師代表、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彭慧勝,在發言中回憶當年跟隨江明院士和陳道勇教授學習科研的經歷。
他表示,復旦大學始終秉持“愛國奉獻、學術獨立、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傳統,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名家大師、行業精英。帶著對復旦使命的深刻理解,他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工作中,未來期望帶領團隊致力于國際一流的研究,提出原創的科學概念,催生全新的科學領域;提出革命性的技術思想,引發產業變革,改變生活方式;解決社會公認的重大科學技術難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紀念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大會現場。復旦大學供圖
校友代表、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以“共同的模樣”為主題作為特別發言,帶領大家重溫復旦人共同的青春記憶。在他看來,所謂的復旦氣質,就是既有現實主義的腳踏實地又有理想主義的浪漫情懷,在追求卓越貢獻社會的同時不忘生活情趣和完善自我。
學生代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2023級博士研究生焦可馨通過復旦大學“騰飛計劃”入學后的9年,進一步理解了復旦人對學術創新的孜孜以求。作為華山醫院神經肌病團隊成員,她參與開發罕見病AI診斷模型,探索基因治療、生物靶向治療等創新療法,打破了罕見病無藥可醫的困境。
金力表示,“甲子”寓意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個輪回,常常被視為創新和升華的象征。回望第一個甲子,飽經滄桑的中國經歷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旦復旦兮、如日東升,復旦從一所民間集資的江南學府,逐漸成長為我國最重要的高等學府之一。回顧第二個甲子,充滿活力的中國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旦復旦夕、蒸蒸日上,復旦發展成為一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展望第三個甲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將如期建成并向著更高水平前進,這是影響世界文明史的偉大征程。旦復旦兮、日新月異,復旦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國家隊,理應在這一偉大征途中作出更重大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