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5月27日消息,復旦大學相輝堂北堂,新工科六大創新學院首次集體亮相。六家創新學院的“掌門人”一一登臺,以TED演講的方式,為自己所在的創新學院站臺,歡迎更多青年學子報考復旦新工科。
為支持學校新工科,賦能六創高質量發展,現場復旦新工科發展基金成立,首期在1990級經濟學院校友、校董陳天橋、校董馬秀慧、校地合作單位紹興市上虞區、1988級電子工程系校友盧榮富等支持下,已籌集資金1.2億元。新工科發展基金將聚焦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師資建設、成果轉化等領域,全方位助力復旦工科做強。至此,在復旦校友、復旦之友的支持下,建校120周年之際,復旦已按“四輪驅動”分別成立基礎研究、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四個發展基金群,支持文理醫工四大學科門類發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莊木弟,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朱啟高,楊浦區委副書記、區長周海鷹,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及學校全體黨政班子成員,上海市相關委辦局和各區有關領導,新工科領域杰出專家代表、頭部企業代表,全國120余所高中校長代表,重要捐贈方代表,六大創新學院師生和校友代表出席推介會。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周虎主持六創推介會。
六大創新學院“掌門人”登臺演講 推介復旦新工科“新”在哪里?
在致辭中,金力透露,為滿足更多學子的新工科志趣,今年學校在六大創新學院投放過千的本科招生計劃數,同比增長超過20%;各創新學院內部專業實現完全自由分流。推出18個本博、本研融通培養項目,覆蓋創新學院近一半(43%)的本科生源。試點推出超常規人才培養項目,組建由頂尖科學家擔任“學術班主任”的六大領軍人才班。
集成電路領域推出7年制的“星陳計劃”(集成電路領軍人才班)本博融通培養項目;本碩融通拳頭產品“香農計劃”——為工科量身打造,實行相輝榮譽學員制,為每位學生配備全程導師,支持課程靈活組合與免試直通深造;未來信息領軍班聯合企業高管與科創先鋒作為頂尖導師,以真實研發和精英圈層強化實戰能力,培養未來電子信息行業的領軍人才。
與此同時,復旦推行CO-OP模式,建立“產學交替”的培養體系,建設109個實習實訓基地和150個師生共創項目,配置在崗行業導師543人,確保所有本研融通學生在內的大部分學生獲得校外優質實習機會,本博融通學生有一次以上的出國出境交流機會。
以他所在的未來信息創新學院為例,周磊介紹,學院與華為、戴爾共建智能基座、人工智能駕駛實驗室等平臺,通過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曾誕生過復旦首位“華為天才少年”、有本科生斬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微軟周禮棟、南芯半導體阮晨杰等校友及企業高度認可其前沿理念。“復旦新工科就在于打破學科界限,培養兼具創新與實踐的領軍人才”,周磊說。
六創始終堅持在全球找最好的老師上最好的課,六創擴大頂尖師資人才比例。打造生師比5:1的黃金梯隊,目前已匯聚國家級人才逾210人。
“當集成電路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我們更要思考,復旦要培養什么樣的集成電路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創新學院院長劉明的開場白,直擊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新命題。
創新學院成立以來,已形成五個方向的教學團隊,通過一體化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理論功底、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學院開設的專業選修課、進階課能夠滿足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方向,各類豐富的科學實驗活動,也為學生邁入科研的大門奠定堅實基礎。學院將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發展方案,可以根據個人興趣、能力和職業規劃來選擇自己的培養路徑。“希望我們培養的學生在遇到新的問題時,能具備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
以國家需要為錨,六創錨定國家戰略需求,主動調整學科布局,突破自身舒適區,把優勢力量都牽引到當前最需要的產業方向上。
通過一組老照片,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執行院長楊珉為在場觀眾介紹了國內首臺電子模擬計算機“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邁向創新前沿,復旦成果斐然。CFFF智能計算平臺2.0作為國內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臺,也是首個覆蓋“教—學—研”全鏈條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正助力全校百余個科研項目產出重磅成果。國內首個類ChatGPT大語言模型MOSS,發布后引發廣泛關注。伏羲氣象大模型能在3秒內完成15小時的天氣預報精準預測,為大型活動提供保障。“大平臺、好團隊、真問題、跨學科,這是我們總結出的新工科發展規律。”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養,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將全面實施3+3本研貫通、3+5本博貫通培養方案,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產業實踐,更關注自身的興趣,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
復旦大學新工科是依托于六創而建,六創不是獨立的六個學院,也不是松散的聯盟,而是高度融合的創新體。六創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突破知識圖譜的靜態排列,成為面向未來科技戰場的動態軍團。
復旦新工科如何跨維共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創新學院院長陳頡分享,“新工科跨維共生。六創是高度融合系統發展的創新生態體系,彼此之間無論在人才培養或科研,是共同推動、互生共贏”。
他介紹了生物醫學工程與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新材料等領域的融合的創新成果,例如,便攜智能超聲系統提高西部地區基層醫療水平,通過智能MRI檢測影像提高腦動脈瘤診斷精度,使用內窺鏡實現精準手術,生物膠水黏結人工設備(支架,心臟起搏器),以及下肢假肢力(觸)覺仿生系統和腦機接口芯片等等。
以基礎研究為根。“新工科”不是一般意義的工程技術,而是融通基礎與應用,既要“頂天”又要“立地”。
從情感計算人形機器人“光華一號”到仿蚯蚓移動的機器人,從在國際機器人頂尖會議ICRA上獲得四足機器人挑戰賽季軍到研發視觸覺一體化的具身基礎模型將觸覺感知分辨率提升至傳統方法的4萬倍……“智能技術正在迅速進化,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復旦大學副校長、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院長姜育剛以《無處不在的智能體》為題介紹,創新學院正在致力于研發可用、可靠、可信的智能體。
用一組AI生成的視頻預見未來,他相信未來智能機器人能夠助力各種物品的自動化生產,并會服務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創新學院以復旦綜合性學科優勢為支撐,布局機器人與具身智能、智能空天、智能光電三大方向。“我們希望解決‘一片’問題,而不是‘一個’問題,創新學院將以智能體為核心,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中國科學院院士、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院長趙東元,就是那個手提布袋裝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證書趕去給學生上課的“布袋院士”。在復旦“課比天大”,院士和博導會給本科生上課。在科研領域,趙東元與團隊在功能介孔材料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以《孕育新技術的科學殿堂》為題,他分享新工科是直接孕育培植新質生產力的交叉學科。
復旦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為新工科帶來新活力,成為孕生新技術最活躍、最前沿的課堂。新工科的教育教學改革,將把現實中的重大問題、新技術發展中的重大需求,變成基礎研究領域的創新動能,實現顛覆性技術創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讓科學成為未來新工科建設的重要基因,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基因”,趙東元說。
復大學新工科人才特色培育體系 面向全社會發布
創新學院的核心理念是“三個有組織”,即有組織人才培養、有組織科研攻關、有組織改革。 “三個有組織”凝聚起相關院系、全國重點實驗室、產教融合平臺和實體運行科研機構,打造互通、同享、共治的大平臺,建設協同攻關的大團隊,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做出大貢獻。
現場,張英、朱啟高、周海鷹,中國商飛首席科學家、C919飛機系列總設計師吳光輝,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許征、副校長馬余剛正式啟動復旦大學新工科人才特色培育體系。
培養體系中包含:6個新工科創新學院人才培養白皮書,109個教學實習實訓基地、150個師生共創項目、一支1193人的高水平跨學科強協同師資隊伍,8位院士,650名校內導師+543名行業導師以及涵蓋科教、產教、創業、訪學、濟培在內的5個成才支持項目。這些共同托舉起新工科時代的“未來之星”。
“新工科”發展基金發布 首期啟動資金1.2億元
學校把新工科創新學院改革作為“重中之重”,充分調動校內各種資源,優先推動、優先發展。
現場,裘新與捐贈方代表馬秀慧校董,陳天橋校董代表、盛大(中國)副總裁、1990級新聞學院校友楊揚,中共紹興市委常委、副市長、上虞區委書記魯霞光以及盧榮富共同發布基金。
募款得到校董、校友和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現已超額完成首期募款目標,達到1.2億元。其中,陳天橋創辦企業盛大集團捐贈5000萬元,馬秀慧校董創辦企業歐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捐贈3000萬元,復旦校地合作地區紹興市上虞區支持3000萬元,校友、廈門億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盧榮富個人捐贈1000萬元。
此次最大的一筆捐款來自復旦校董、1990級經濟學院校友、盛大集團和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創始人陳天橋和夫人雒芊芊。
陳校友夫婦于1999年創辦盛大網絡集團,成為中國網絡游戲和網絡文學行業的開創者。2016年,夫婦二人創辦全球最大的私人腦科學研究機構天橋腦科學研究院,資助全球范圍內的腦科學研究碩果累累,被稱為中國民間慈善資金支持前沿基礎研究的先行者。2017年,天橋腦科學研究院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周良輔醫學發展基金共建上海陳天橋腦健康研究所以及應用神經技術前沿實驗室。近年來,他們又全力投入人工智能研究。此次捐獻的資金,將與復旦六大新工科學院之一的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合作組建天橋研究院,開展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尤其是長期記憶)的結合等創新前沿研究和人才培養。
陳天橋說:“很高興能夠在復旦120周年生日,再次為母校添磚加瓦。母校號召我們做卓越而有趣的復旦人,這非常好地體現了在人工智能時代與時俱進的精神。我們會始終保持著好奇心,讓有趣成為不竭的創新動力,讓卓越成為永遠追求的目標。”
新老一代復旦新工科人 交接院旗、發布六創標識
復旦的工科有著悠久的傳統、也創造過無數的輝煌。新中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位博士后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創新學院洪志良教授,中國大陸第一篇人工智能頂刊的論文作者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吳立德教授,深耕醫學電子學領域的資深學者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創新學院鄔小玫教授,復旦為發展新工科引進的首批領軍專家之一的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甘中學教授,創建腐蝕實驗室形成國內目前最完整的不銹鋼評價體系的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李勁教授,原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首任院長未來信息創新學院的陳良堯教授。
在推介會現場,他們與新一代復旦新工科人共同發布六創標識,傳遞薪火。
復旦新工科戰略咨詢委員會 迎來新一屆34位委員
自2022年起,學校成立由全國新工科教育、科研和產業界重要人士共同組成的復旦大學新工科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為學校新工科全面發展凝聚智慧,提供助力。
現場,裘新為新一屆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金力,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原校長許寧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校長包信和,華為原董事、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教授徐文偉頒發聘書。
金力為新一屆委員代表鄔江興院士、葛均波院士、陳十一院士、劉明院士、冷勁松院士、孫勝利院士、常瑞華院士、甘中學教授、丁建東教授、漆遠教授頒發聘書。
會后,新一屆新工科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2025年度會議召開。委員會委員代表、特邀專家以及六大創新學院負責人參加會議。
與此同時,相輝堂草坪舉行“百廿啟新 創領未來”——復旦大學新工科六大創新學院特色集市。從前沿“黑科技”到學生科創項目琳瑯滿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