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架無人機盤旋在東莞市厚街鎮一座正在施工的民房上空,它們或交替作業或同時出發,對樓棟整體建設情況進行檢查。
技術人員在空地上操控著無人機,觀察樓棟情況,之后,他要把無人機傳來的樓棟視頻圖片上傳到后臺,由專家進一步分析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小散工程基數大、造價低、工期短、人員隊伍散、管理難度大。”平安產險東莞分公司團體事業群責任險業務部總監黃廉灼表示,建筑施工領域近70%的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在限額以下工程,主要事故場景是高墜。
如何破解小散工程高事故率的難題?平安給出的做法是,積極引進AI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構建“保險+科技+服務”模式,建立大灣區風險減量創新協同中心。廣東省城市生命線工程智慧防災與應急技術重點實驗室秘書、東莞理工學院建筑與工程管理系副主任李家葉博士稱,當保險機制參與嵌入治理鏈條,形成風險共擔、資源整合、數據聯動的制度性安排,釋放的將是指數級的社會治理效能。
“保險+科技+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本質上是一場以客戶為需求原點的供給側改革,是對家國平安的立業初心的真切回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保險的需求不再僅僅局限于風險保障,保險的價值也不僅僅是單一事后賠付。三十七年來,平安產險在集團“金融為民”理念的指引下,積極改革創新,探索科技賦能業務,升級打造省心、省時、又省錢的服務體驗。
聚焦解決限額以下工程防災減災難題
“請戴上頭盔。”在大灣區風險減量協同創新中心,現場實時視頻顯示某在建民房中兩位工人沒有佩戴頭盔,坐班專家正在對風險進行遠程干預。幾次提醒后,兩位工人戴上了頭盔。
日常生活中,小散工程常見的風險隱患有不戴安全帽和安全帶、臨邊防護缺失、腳手架違規搭建等等。一次看似簡單的住宅室內裝修,一次看似平常的自建房、出租屋改造,一次習以為常的商鋪裝修,都可能上演類似的安全隱患。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防災減災與風險防控工作。4月2日,應急管理部聯合財政部、金融監管總局等七部門正式發布新修訂的《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實施辦法》增加了“事故預防服務”專門章節,提出構建多方參與、各盡其力、協同配合的安全生產社會化治理體系。
緊跟國家戰略,是平安一貫的堅持。平安產險東莞分公司立足東莞區域特色,梳理了安全生產中主要風險領域,借助科技力量,將風險減量管理深度融入區域發展肌理,努力探索出一條“政府指導、保險賦能、科技驅動、社會協同”的多元治理路徑。
2024年10月啟動試運營的大灣區風險減量協同創新中心就是探索的成果。“大灣區風險減量協同創新中心位于東莞市建設培訓中心大院內,部署有依托平安鷹眼DRS系統的東莞市全域房屋沉降監測、限額以下工程AI監測預警、安責險服務線上監理、工業園區規范化管理等項目平臺,服務覆蓋高危制造業、建筑施工、房屋安全、工業園區等行業場景超160萬個生產經營單位。”黃廉灼透露。
據了解,平安產險東莞分公司與東莞市建設培訓中心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并聯合超20家外部單位共同打造了風險減量協同創新中心共建,包括高校、科研院所、通信運營商、科技企業等社會各方。通過中心協同機制,各單位基于自身優勢資源,共同針對重點風險場景進行研究,并輸出綜合性的創新解決方案。
“這事我們可以說是走在全國前列,在合作機制和技術引進上突破了很多阻礙。這離不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東莞分局的指導,以及創新過程中持續給予我們的支持和鼓勵。而東莞市建設培訓中心等專業機構通過對限額以下建筑工程重要隱患點的研究,設計了AI攝像頭安裝標準和指引,并協助我們科技人員制定了AI識別算法等規則,為我們提供了專業指導。”黃廉灼在回復各方如何發揮優勢時說道。
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堅持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風險減量協同創新中心聚焦事故隱患的源頭治理,通過定制AI算法、引進AI機器人、物聯網應用、專家介入兜底等手段提升風險處置效率與服務覆蓋面,有效解決了限額以下工程領域傳統人工巡查覆蓋面不足、反應滯后等問題,使災害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是多樣化風險減量手段助力社會防災減災的典范。
“針對部分高風險的限額以下工程,我們在工地安裝AI攝像頭并結合無人機搭載紅外線設備和激光雷達,實現對工地風險的全面監控,并通過專家復核AI識別的風險,進一步提升準確性。同時,建立了與相關部門的日常通報、風險調度和定期溝通機制,解決方案形成閉環。”黃廉灼分享了如何運用AI技術打造風險隱患處置閉環。
具體來說,平安創新打造“AI三級安全管理”模式:第一級通過AI設備實時識別施工現場風險,并智能預警;第二級安排大灣區風險減量協同創新中心的坐班專家對風險進行遠程干預;第三級針對高危風險隱患安排現場巡檢,并定期為監管部門提供區域風險分析報告,最終助力實現全面監管、源頭治理、精準監管。
試運營至今,平安產險東莞分公司針對未戴安全帽、腳手架防護、危險區域侵入等22類風險隱患實現AI預警超3700次,遠程溝通干預445次,派出專家現場處置128次;同時,針對現場風險AI機器人智能撥打電話和推送短信超170次,對業主和施工負責人進行警示,極大提升了風險處置效率,使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
堅持科技賦能主業,織密安全生產“防護網”
“預防為主”是應對自然災害及安全生產風險的主要方式。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
過去,風險減量工作主要靠“人防”。推進工作的痛點在于提供風險減量服務的效率低、服務范圍有限,且服務結果的非標準化。例如,為客戶提供公路、隧道和地鐵等工程隱患排查服務,傳統方式依賴人工現場查勘,不僅耗時耗力,而且效率低,往往一天內僅能完成對一個項目的查勘服務。此外,對于一些高風險行業或領域,如九小場所、建筑等,過去由于技術的限制,難以實現對環境、設備狀態的監測,導致風險防控措施往往滯后于風險發生。
新技術的發展為防災減災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路徑。特別是在AI時代,科技與防災減災的融合不再是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提出,人工智能時代有四大關鍵因素,即數據、算法、算力、場景。如今,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應用已在平安主業的各個環節全面鋪開。
AI時代,平安集團在數據和場景兩個方面具備核心優勢。在數據基礎建設方面,平安打造了“953”的AI科技底座:包含9大數據庫、5大前沿技術實驗室和3家科技子公司。其中,9大數據庫覆蓋醫療和技術服務兩大板塊,細分為5類醫療數據庫和4類技術服務體系。
而科技賦能風險減量就是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在引入科技力量后,平安產險打造了“人防+技防”模式,在風險減量服務領域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常態化機制。平安產險自主搭建了鷹眼系統,能夠在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防災、減災、救災服務。2024年,平安產險依托鷹眼系統累計預警臺風、暴雨等災害41.1萬場,發出預警信息105.5億次,線下提供現場服務超20萬次,總共覆蓋6734萬個人及企業客戶。
AI時代浪潮席卷而來,平安積極擁抱AI,重塑保險風險管理、客戶服務、營銷等各個環節,加速邁入一個由科技賦能的新紀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