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的河內,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專機剛落地,便給東南亞地緣經濟投下一枚深水炸彈。
三天前,這位剛與中國通完電話的領導人,還在承諾“深化中法合作”,轉眼卻帶著30項合作協議飛抵越南,在核電、高鐵、航空三大領域與中國展開正面交鋒。
這場看似尋常的國事訪問,實則是歐洲老牌強國在全球化裂變中的一次戰略突圍。
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中國深耕產業鏈時,馬克龍試圖用“技術外交”在東南亞撕開第三條道路……
越南生意場
河內科技大學禮堂里,馬克龍對著越南學生宣講法國EPR核電技術的安全性,背后的PPT用醒目的紅字標注“零事故運行記錄”。
這場精心設計的演講,瞄準的是越南重啟的寧順核電站項目。這個曾被日本福島事故中斷的工程,如今吸引著法、俄、韓等多國角逐。
馬克龍拿出“技術換市場”的殺手锏:承諾提供85%項目貸款,利率低至1.2%;培養500名越南核工程師;配套智能電網建設。
這些條件看似優厚,實則是拔了蘿卜掉進坑——到處都是陷阱。
協議要求采用法國核電安全標準,這意味著從設備采購到運營維護,越南將長期依賴法企。
相比之下,我方中電工程提出的方案更顯靈活和誠信:允許30%設備本地化生產,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
越南方面一直對兩種方案拿不定主意。
法國第三代EPR技術單機容量1650兆瓦,但造價高達每千瓦6000美元;而我國的“華龍一號”雖功率略低,性價比卻高出40%。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馬克龍來越南做生意的這個時機非常巧合。
因為中越2024年聯合聲明已就核能合作達成框架協議,我方廣核集團早在去年就簽署了核廢料處理合作協議。
馬克龍的突然介入,總讓人感覺內有深意,而且其與我方在越南的交鋒還未結束。
尋求出路
在胡志明市至河內的規劃線路上,中法較量同樣白熱化。
法國阿爾斯通祭出“歐洲標準”牌,強調列車控制系統能達到99.99%準點率,卻對每公里1.2億美元的造價避而不談。
我國中鐵則亮出雅萬高鐵的運營數據:設計時速350公里,實際造價僅每公里0.8億美元。
為了能讓越南不再搖擺不定,法國承諾的技術轉讓確實誘人:馬克龍將在峴港建立軌道交通學院,為越南培養信號工程師。
但我方案中包含的“運營前五年保底客流量”條款,再次讓財政吃緊的越南動心不已。
而讓馬克龍最為擔心的還是天上的生意:空客訂單。
越捷航空雖然簽下20架A330neo寬體機訂單,表面是45億美元的生意,實則是規避美國關稅的妙招。
因為這些飛機將在越南組裝15%的零部件,以“東盟制造”身份享受2.3%的輸美稅率,比歐盟原產產品節省27%關稅成本。
從這里可以看出,馬克龍為了應對特朗普關稅大棒的打擊和單邊主義的沖擊,已經學會多方尋求處境。
當然,馬克龍雖然為法國的客機找到了救贖之道,但是戰機這方面確實尋路無果。
造成這種結果,自然還是因為莫迪的發力。
自從莫迪從馬克龍這里訂購的陣風戰機被巴基斯坦的殲-10CE、紅旗-16防空導彈等中式武器擊毀,算是實打實的給法國戰機做了一波負面宣傳。
不過,在莫迪和馬克龍看來,“雄辯大于事實”,只要死也不認,那就相當于公關危機已經解除。
所以馬克龍的調查小組在飛機殘骸處,日夜研究如何能瞞天過海,而莫迪派遣的“宣傳小隊”還在公費全球旅游的時候,偶爾闖入各國政府炫耀“在印巴沖突中,印度已經勝利”。
這種煩惱自然不能絆住馬克龍要復制戴高樂時代,重回世界前列的腳步,生意該做還是要做。
同樣,越南也抱著這樣的態度,直呼:馬克龍的小把戲已經被我們看穿。
腳踏實地
馬克龍近日在記者會上,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還宣稱要做“中美之外的可靠伙伴”,歡迎各位大佬前來支持法國一票。
這話聽著非常耳熟,原來這是馬克龍三年前提出“戰略自主”的東南亞版本。
口號可以亂喊,但是要有實力支撐。
馬克龍在敲鑼打鼓的同時,還是在思考可行性:美國超級大國,實力容許特朗普到處砌其關稅壁壘,法國是難以效仿。
但是,中國的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倒是門檻低,也偏實際,所以要將法國貿易旗幟飄揚在世界各地。
法國開發署與越南電網公司簽的協議便最能說明這一點。
馬克龍表面是升級輸電網絡,實則是為自己核電入網鋪路。這種“基建+能源”的組合拳,與我方的“一帶一路”模式驚人相似。
而馬克龍沒想到是,越南比他深諳生意之道。
越南一邊與法國敲定核電站合作,一邊加速中越跨境鐵路建設;既接受法國技術培訓,又派工程師到中國參與華龍機組調試。
越南工貿部長對此也頗為驕傲,毫不避諱地坦言道:“我們需要法國的標準,更需要中國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并且一帶一路早已經構造得足夠牢固,所以能輕松應對各種生意上的變局。
但是,馬克龍經不起折騰,其困境在于實力與野心的落差。
盡管馬克龍帶來85億歐元合作協議,但法越貿易逆差高達70億。
舉個簡單的例子,賽諾菲集團的疫苗生產線看似布局長遠,實則面臨我方科興生物的價格碾壓:同類產品報價低30%。
最為關鍵的是,我方已在東盟建立冷鏈物流網,即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
顯然這種經濟現實,讓馬克龍“第三條道路”有些底氣不足。
畢竟面對法越如此大的逆差,如果連合同都黃了,那就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僅如此,西方世界的生意經下面總要藏著刀子。
在河內郊外的技術園區,法國泰雷茲集團的衛星監測站正在調試。
這套能實時追蹤南海船只的系統,被包裝成“民用航海安全設備”,卻與法國太平洋艦隊的行動形成微妙聯動。
馬克龍的本意是想以民用合作為跳板,逐步滲透防務領域,直指地緣政治的構建。
面對這種情況,我方也是不急不躁,因為做生意的沒有傻子,越南自然是知道端倪的。
就在馬克龍離開越南次日,中越跨境智慧電網項目照常宣布擴容,我國南方電網的柔性直流技術將幫助越南消納30%的可再生能源。
這種不爭一城一池、專注夯實根基的策略,恰是法國最忌憚的。技術可以突擊引進,但產業鏈生態需要時間沉淀。
小結
歷史的回旋鏢在無意之間打到了馬克龍。
回想四十年前,法國幻影戰機技術轉讓培養出我方航空工業基礎;而如今,中法的話語權地位在東南亞悄然互換。
當馬克龍在河內科技大學宣講核電安全時,中國工程師正在寮國調試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
與其到處吹噓無用功,不如塌下心來尋求本身優勢,精心鉆研,以實力贏來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