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就在加沙硝煙未散、國際憤怒持續升溫之際,一個長期被視為以色列“道義盟友”的國家,悄然轉身。5月27日,德國外交部長約翰·瓦德富爾罕見表態,稱德國“正在思考采取措施”,警告以色列不要將德國對其生存權的支持“工具化”。幾乎同一時間,總理弗里德里希·默茨也在公開場合嚴厲批評以軍對加沙的空襲行為“無法再被理解”。這對德國來說,絕非外交場合的偶然語言,更像是一場延遲已久的爆發。
德國與以色列的特殊關系眾所周知,建立在二戰歷史與納粹大屠殺的道義負債之上。從1950年代開始,德國對以色列的援助就超越了普通外交范疇,成為一項帶有歷史贖罪性質的國家政策。哪怕是在加沙戰火最烈、全球批評聲浪高漲的2023年10月后,德國仍與美國一道,繼續為以色列辯護,投票反對聯合國的停火提案,維護其“自衛權”。這一立場在國內外引發不小爭議,但始終沒有改變。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在接受西德意志廣播電臺采訪時表示,德國“當然不會提供可用于違反人道法的武器”,并強調德國“不會被迫擺出團結的姿態”。這句話背后,是一次對德國自身外交政策原則的修正,也是對以色列濫用同盟感情的明確警告。更意味深長的是,瓦德富爾還特別點出:“我們不會因為反猶太主義的歷史負擔就對任何軍事行動保持沉默。”換句話說,德國不再愿意做那個在任何時候都無條件站在以色列背后的“歷史人質”。
外長的警告并非空穴來風。德國國內近幾周圍繞以色列軍事行動的質疑聲浪持續升高。來自綠黨、社民黨甚至基民盟內部的議員都開始質疑德國繼續向以色列出口武器的合法性,認為在當前加沙平民死傷數字不斷上升、人道災難持續惡化的背景下,這種支持顯得極不道德。德國媒體不再刻意回避“加沙種族清洗”一詞,大型城市的反戰游行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畫面中央,而不再只是極左勢力的專屬抗議。
而以色列對此并未做出任何善意回應。過去幾個月里,以政府持續指責歐洲國家“反猶太”,動輒將任何批評都等同于“反猶主義”的表達,甚至對德國、法國等國的媒體與政要也不放過。就在瓦德富爾講話前幾天,以色列駐德國大使曾向柏林施壓,要求“在國際上繼續堅定聲援以色列”,并警告德國不要“向街頭暴力妥協”。這一做法顯然觸碰了德國政府的底線。
默茨總理在芬蘭的講話可視為德國立場轉變的分水嶺。他明確表示,以軍對加沙的空襲“已經超出正當防衛范疇”,“打擊哈馬斯不應成為一切行動的萬能借口”。這位來自保守派的總理用強硬語氣說明,德國政府不再對以色列“無上限容忍”。他的發言與瓦德富爾相呼應,表明這不僅是某個部門的表態,而是德國政府整體外交路線的轉向。
這種“外交態度裂變”并非德國獨有。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已數次公開譴責以軍空襲“極不成比例”;加拿大和英國均表示將重新評估對以政策;歐盟在5月下旬啟動對以色列歐盟優惠貿易條款的法律審查;甚至傳統親以的澳大利亞也開始支持對以獨立調查。這場全球態度轉向的背后,是以色列對加沙持續強硬軍事行動引發的深層不滿:超過3.5萬巴勒斯坦人傷亡、難民潮失控、人道走廊形同虛設、聯合國機構多次受襲……這些已不能被“反恐”的敘事所掩蓋。
德國的立場變化具有特殊意義。一方面,其是歐盟的經濟與政策雙軸心,對整個歐洲外交風向具有強烈指示效應;另一方面,德國歷來以“歷史贖罪”方式定義對以政策,如今的表態意味著這一“道義外殼”正在失效。當德國外交官公開強調“反猶主義歷史不能成為容忍一切的借口”時,這場態度革命已無可逆轉。
德國的這一表態不僅是對以色列的警告,也隱含著對傳統盟友集團的態度變化。在西方整體對以政策遲遲未轉、陷入“道義疲勞”之際,德國的轉向或將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多公開表態的政治空間。一旦這一立場開始松動,其連鎖反應恐將擴散至整個歐洲外交體系。
德國正在對以色列喊出“夠了”。這不僅是雙邊關系中的一次強烈信號,更是對一個不斷突破底線的“長期盟友”的公開問責。歷史不應成為今日沉默的借口,道義更不應淪為縱容的遮羞布。在加沙持續的人道災難面前,真正的立場是檢驗良知與責任的試金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