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8日報道 德國《商報》網站5月25日刊發題為《“特朗普接下來的100天將更加危險”》的報道,記者是妮科爾·巴斯蒂安、延斯·明希拉特。報道摘編如下:
跨大西洋關系和政治問題專家、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高級顧問凱瑟琳·克盧弗·阿什布魯克認為,美國民主“命懸一線”。她看到了歐洲及其技術的機會。
美國處于“臨界階段”
德國《商報》問:特朗普上任四個月以來,幾乎沒有一天不違反規則或攻擊盟友。您預料到這種強度了嗎?
凱瑟琳·克盧弗·阿什布魯克答:我對總統簽署行政令的速度和規模有所預期。但特朗普以如此力度破壞國家結構,以及其反復無常的行事方式,確實令我驚訝。我們經歷了120天的體制瓦解過程。
問:您認為民主制度受到威脅了嗎?
答:民主正命懸一線。有人已經因為白宮與司法系統陷入纏斗而在討論憲法危機。目前情況尚不至如此,但這一事實給我們敲響警鐘。特朗普及其策略團隊正在尋找制度框架的薄弱環節,積極試探權力邊界。
問:美國何時會從民主走向專制?當行政機構無視司法裁決時嗎?
答:這確實將開啟臨界階段。司法系統已無力及時審查總統的行政令。特朗普在蓄意挑起憲法機構間的沖突。特朗普上任后的前100天向法治發起挑戰,接下來的100天對美國體制來說將更加危險。因為總統行政令時效有限,現在他們要將“讓美國再次偉大”意識形態納入立法——法律不像行政令那樣能被簡單司法裁決撤銷。
問:如果共和黨在中期選舉或下屆大選中受挫,這種趨勢可逆嗎?
答:這很難說。這取決于特朗普在此之前能在選舉制度改革等方面制造多少既成事實。共和黨正試圖通過結構性改革獲得優勢。整個行政體系的意識形態化也不易扭轉。另一個關鍵問題是特朗普對傳統媒體施加的巨大壓力。
問:限制科研自由、關稅戰、行政機構威權化——這種政策是否會危及美國非凡的經濟成就和技術主導地位?
答:當然會。美國已經出現衰退跡象和破壞性能量。特朗普想通過再工業化開啟“黃金時代”,但這一切都缺乏深思熟慮。這種瘋狂政策將導致災難性后果。
“歐洲團結”開始顯現
問:政府原定90天達成90項貿易協議,如今期限過半。現在,特朗普又威脅對歐盟征收50%關稅。您如何看待?
答:特朗普政府尚未就關稅政策的首要目標達成一致:是如競選承諾所言增加財政收入?還是要徹底顛覆貿易體系?50%關稅顯然是特朗普想在所謂財政收入與中期協議之間折中。但由此造成的損失將由美國生產商和消費者承擔。
問:若50%關稅真的生效,歐洲應如何應對?
答:歐盟當前做法是正確的:保持談判意愿,但在不破壞既定貿易規則的情況下對這種粗暴決定予以堅決回應。
問:與特朗普的對抗反而使歐盟主要國家之間形成一定的團結。歐盟是否會因跨大西洋關系緊張而變得更強大?
答:當然。我們看到歐盟各國政府層面協調的出訪外交、前所未有的協調溝通策略:比如在關稅政策問題上,就誰何時向美方傳遞什么信息及時溝通;通過放寬財政規則,迅速釋放資金用于各國國防與競爭力。
問:不同于中國,歐洲在安全技術領域(從衛星到美國數據云)更依賴美國。中國是否更具優勢?
答:中國多年來一直在戰略性地強化自主性,這自然會增加對美談判籌碼。不過在生物和量子技術等領域,歐洲擁有巨大但未充分整合與發展的科研潛力。
問:跨大西洋價值觀同盟曾是西方強大根基。您認為它真的終結了嗎?還是說我們只是在經歷一個過渡階段,在中期選舉或下屆大選后,這個同盟會復興?
答:半數美國人并未投票給特朗普。我們在共和黨政治家身上仍能看到部分傳統的跨大西洋思想和能量。但在跨大西洋關系中,我們也該審視自身。我們長期忽視,或不愿正視美國社會和經濟體系的深層問題。沒看到產業外遷導致美國大片地區經濟與社會凋敝。我們必須去往那里、展開交流、了解這個國家的變化——這對于重建可持續跨大西洋關系是必要的。(編譯/焦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