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新疆伊犁的廚師何健華與面點師妻子陶海英,近日在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鹿阜街道上蒲草村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沉浸式旅居”。他們住進喀斯特地貌間的樹屋,與彝族撒尼人同吃同住同勞動,用雙手觸摸土地,用鏡頭記錄鄉愁,直言“云南的慢生活,讓人想扎根”。
樹屋里的“新農人”:從后廚到田間
在上蒲草村村委會的牽線搭橋下,夫婦二人入住由廢棄松木改造的樹屋民宿。從未下過田的夫婦,在這里嘗試了人生中許多“第一次”。春季,他們跟著村民學習種植烤煙——覆膜保墑、掏苗定株,在烈日下彎腰勞作;用竹簍背起農家肥,一鋤一鏟為果樹施肥;盛夏,又爬上喀斯特山丘,化身“鋤糞能手”,在蜂糖李果園體驗農家勞作,采摘有機楊梅和蜂糖李。“這里的楊梅酸甜多汁,和新疆的水果風味完全不同,新疆的烤包子和云南的烤煙,都是土地饋贈的禮物。”何健華邊卷起褲腳踩進泥地邊笑言。陶海英則將面點手藝與當地食材結合,用石林蕎麥粉制作出“撒尼風味馕餅”,成為村中農家樂的熱銷品。
撒尼人家的“文化密碼”:從民風到傳承
夫婦二人被彝族撒尼人的待客之道深深觸動:78歲的李阿婆教會他們用火塘烤洋芋,村小教師畢恒光的后代講述烈士故居的紅色故事,刺繡坊里70歲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演示“阿詩瑪”頭飾的針法。“他們把客人當家人,連鋤頭都借得比自家還慷慨”陶海英在短視頻中記錄道。村中畢恒光烈士紀念廣場的浮雕墻、崇尚教育的陳列館,更讓夫婦感嘆“這里把歷史刻進石頭,把希望種在孩子心里。”
在畢恒光烈士紀念廣場前,退休教授黃建明向夫婦講述家鄉的文化脈絡:“1950年中央訪問團來圭山時,上蒲草就是民族團結的典范”。他輕撫陳列館展柜中的老照片感慨:“你們看,當年的火塘宴、撒尼刺繡、農耕歌謠,如今都成了活態傳承的‘文化基因’。”黃建明還提到村里近年編纂的《上蒲草口述史》:“我們記錄下93位老人的記憶,把撒尼人的古歌、諺語、節慶習俗數字化,讓年輕一代記住根脈。”陶海英在筆記中寫道:“黃教授眼里閃著光,他說‘文化傳承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田間地頭的呼吸’。”
云端上的“云南日記”:從記錄到傳播
夫婦通過短視頻平臺持續更新“伊犁到彩云”旅居vlog,記錄摘楊梅、學彝繡、跳大三弦的鮮活場景。“撒尼大媽刨糞記”等作品吸引大量網友點贊。鏡頭里,塔狀石林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喀斯特地貌有機楊梅林隨山勢起伏,農家樂老板用彝語唱著《阿詩瑪》端上土雞宴。“我們想讓更多人看見,云南的美不止在景區,更在這些會講故事的村寨”。何健華表示,他們計劃將旅居經歷編成《跨省農事手記》,目前已收集200余張勞動照片。
陶海英說:“很多粉絲問怎么預訂樹屋,我們說這里還沒完全開發,但正是這種原生態才珍貴。”據悉,上蒲草村正通過“民族特色文化及農特產品發展項目”推進文旅融合,未來將打造更多沉浸式體驗場景。
未來可期的“雙向奔赴”:從旅居到歸宿
在上蒲草村委會組織的座談會上,夫婦二人提出“美食+文旅”合作意向:將新疆特色美食引入村中民宿,同時幫助村民設計“楊梅宴”“蕎麥宴”等主題餐飲。“等退休了,我們想回來開個新疆風味的農家樂。”陶海英指著村口的“阿詩瑪婚禮宮”說,“這里既有石林的壯美,又有撒尼人的溫度,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品味。”
這場跨越4000公里的旅居實驗,讓新疆的面香與云南的梅甜在喀斯特峰林間交融。當城市青年在短視頻里追逐網紅打卡點時,這對廚師夫婦卻選擇用雙手觸摸土地的溫度,在民族村寨的煙火日常中,找到了“詩與遠方”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他們的故事,恰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城市與鄉村、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縮影。正如該村黨總支書記高有華所言:“土地不會辜負用心的人,不管是種煙葉,還是種緣分。”
云南網通訊員 朱永發 李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