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在復旦大學相輝堂,復旦大學新工科六大創新學院推介會舉行。這是繼復旦新工科六大創新學院高質量推進會后,六創第一次集體亮相。這次六家創新學院的“掌門人”一一登臺,以TED演講的方式,為自己所在的創新學院站臺,歡迎更多青年學子報考復旦新工科。
現場復旦新工科發展基金成立,首期已籌集資金1.2億元。新工科發展基金將聚焦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師資建設、成果轉化等領域,全方位助力復旦工科做強。至此,在復旦校友、復旦之友的支持下,建校120周年之際,復旦已按“四輪驅動”分別成立基礎研究、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四個發展基金群,支持文理醫工四大學科門類發展。
在致辭中,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金力透露,為滿足更多學子的新工科志趣,今年學校在六大創新學院投放過千的本科招生計劃數,同比增長超過20%;各創新學院內部專業實現完全自由分流。推出18個本博、本研融通培養項目,覆蓋創新學院近一半(43%)的本科生源。試點推出超常規人才培養項目,組建由頂尖科學家擔任“學術班主任”的六大領軍人才班。
集成電路領域推出7年制的“星陳計劃”(集成電路領軍人才班)本博融通培養項目;本碩融通拳頭產品“香農計劃”——為工科量身打造,實行相輝榮譽學員制,為每位學生配備全程導師,支持課程靈活組合與免試直通深造;未來信息領軍班聯合企業高管與科創先鋒作為頂尖導師,以真實研發和精英圈層強化實戰能力,培養未來電子信息行業的領軍人才。與此同時,復旦推行CO-OP模式,建立“產學交替”的培養體系,建設109個實習實訓基地和150個師生共創項目,配置在崗行業導師543人,確保所有本研融通學生在內的大部分學生獲得校外優質實習機會,本博融通學生有一次以上的出國出境交流機會。
六創始終堅持在全球找最好的老師上最好的課,六創擴大頂尖師資人才比例。打造生師比5:1的黃金梯隊,目前已匯聚國家級人才逾210人。
通過一組老照片,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執行院長楊珉介紹了國內首臺電子模擬計算機“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邁向創新前沿,復旦成果斐然。CFFF智能計算平臺2.0作為國內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臺,也是首個覆蓋“教—學—研”全鏈條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正助力全校百余個科研項目產出重磅成果。國內首個類ChatGPT大語言模型MOSS,發布后引發廣泛關注。伏羲氣象大模型能在3秒內完成15小時的天氣預報精準預測,為大型活動提供保障?!按笃脚_、好團隊、真問題、跨學科,這是我們總結出的新工科發展規律。”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養,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將全面實施3+3本研貫通、3+5本博貫通培養方案,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產業實踐,更關注自身的興趣,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
復旦大學新工科是依托于六創而建,六創不是獨立的六個學院,也不是松散的聯盟,而是高度融合的創新體。六創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突破知識圖譜的靜態排列,成為面向未來科技戰場的動態軍團。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創新學院院長陳頡分享,“新工科跨維共生。六創是高度融合系統發展的創新生態體系,彼此之間無論在人才培養或科研,是共同推動、互生共贏。”
從情感計算人形機器人“光華一號”到仿蚯蚓移動的機器人,從在國際機器人頂尖會議ICRA上獲得四足機器人挑戰賽季軍到研發視觸覺一體化的具身基礎模型將觸覺感知分辨率提升至傳統方法的4萬倍……“智能技術正在迅速進化,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復旦大學副校長、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院長姜育剛以《無處不在的智能體》為題介紹,創新學院正在致力于研發可用、可靠、可信的智能體。
他相信未來智能機器人能夠助力各種物品的自動化生產,并會服務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創新學院以復旦綜合性學科優勢為支撐,布局機器人與具身智能、智能空天、智能光電三大方向。“我們希望解決‘一片’問題,而不是‘一個’問題,創新學院將以智能體為核心,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創新學院的核心理念是“三個有組織”,即有組織人才培養、有組織科研攻關、有組織改革。 “三個有組織”凝聚起相關院系、全國重點實驗室、產教融合平臺和實體運行科研機構,打造互通、同享、共治的大平臺,建設協同攻關的大團隊,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做出大貢獻。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周文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