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余農事緊,五月汗滴忙。近年來,通遼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鎮把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適度規模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深化農村產業改革的“重頭戲”,引導群眾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農業經濟,有效促進農民增收,為鄉村產業振興提質賦能。
在科左后旗甘旗卡鎮那木吉拉嘎查村委會,人頭攢動,氣氛熱烈,土地流轉現金發放正有序進行著。
隨著最后一戶村民按下紅手印,全村2200畝零散土地完成整合流轉,138戶村民以每畝700元的“身價”將土地流轉給專業種植合作社,開啟“租金+務工”的“雙薪”致富模式。
那木吉拉嘎查農戶多,土地零散,每家每戶的種植方式不同,導致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無法進行,村民的收入增長也受到限制。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那木吉拉嘎查積極探索“黨支部宣傳引領+農戶自愿委托+村集體整合資源+合作社連片運營”模式,將零散的土地整合成連片土地,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土地流轉是我們村發展的關鍵轉折點,我們村‘兩委’主動當好村民和合作社之間的橋梁,為確保流轉過程公開透明,在整個土地流轉過程中,租金現場足額發放,讓村民們毫無后顧之憂,踏踏實實地享受土地流轉帶來的紅利。”那木吉拉嘎查黨支部書記浩斯白乙說。
“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種不動地了,孩子也不在跟前,這次把土地流轉出去,不管好地賴地,每畝都能拿700塊錢,一年能收入14000元,地不會荒了,還能有筆收入,真是件好事兒。”那木吉拉嘎查村民說起自家20畝土地流轉的事,笑容滿面。
土地流轉帶來的不僅是資源盤活,更是一場農民身份的轉變。村民在獲得穩定租金的同時,還能就近進入合作社務工,實現“租金保底+務工增收”的雙重收益。從“單一吃飯”到“雙薪增收”,從土地流轉既破解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難題,更探索出一條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的共贏之路。
近年來,甘旗卡鎮致力于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問題,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多條腿走路”模式。通過項目帶動、盤活存量閑置土地、發展特色農業等舉措,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的“造血”能力、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用實際行動助推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讓“看得見”的集體資產資源變成“摸得著”的集體紅利,助力鄉村振興。(特日格樂、孫新舉)
來源:科左后旗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