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5月28日,重慶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現場審議《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2024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上游新聞記者從報告中看到,重慶多項工作躋身全國榜單或走在全國前列。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余國東作報告時說,2024年重慶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環境安全形勢保持穩定,全市生態環境總體滿意度94.25%。
亮眼的滿意度背后,是一張張不同尋常的“成績單”。
報告中提到,重慶2024年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系統推進生態系統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等6個方面均取得新成效。
“九治”是美麗重慶建設的重要抓手。其中,治水質效保持前列,治氣攻堅成效明顯,治土效能鞏固提升,治廢治塑提速推進。
2024年,重慶整體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累計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1234個、295.2萬平方米,26個區縣初步實現動態清零,受益群眾78萬余人;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連續2年保持100%。
治氣攻堅成效同樣可圈可點。重慶新增大氣污染防治績效評級企業82家,淘汰治理老舊車輛13.3萬輛,推廣新能源汽車23.03萬輛,推動PM2.5濃度同比下降8.4%,連續7年無重污染天。
值得一提的是,環境保護的多項工作躋身全國榜單或走在全國前列,為重慶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比如幸福河湖建設上,重慶桃花溪建成全國幸福河湖,瓊江被打造成為全國首條跨省市幸福河湖;臨江河、淮遠河幸福河湖建設經驗入選全國首批24個幸福河湖建設典型案例,銅缽河也獲評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為讓一江碧水向東流,重慶還在全國率先實現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長江干流上下游全線貫通和在嘉陵江等重要支流全面覆蓋,建成跨省市、跨區縣、跨鄉鎮三級橫向補償網絡。
治廢、治塑牽系污染防治攻堅的成效。尤其是在治廢上,重慶建立“無廢指數”評價體系,建成“無廢城市細胞”3500余個,其中10余個案例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有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上,重慶同樣敢闖敢干。比如,建立運行國內首個區域性崖柏資源數據庫,在全國第二個公開出版本地常見外來入侵物種圖集;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提升2個等級,“重慶市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獲評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優秀實踐成果;梁平區入選全球最大的城市和地方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與案例分享“自然城市”平臺。
報告中提到,重慶在全國率先印發“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調整方案,差異化精準管控818個環境單元。開展產業園區優化環評分類管理試點,豁免環評管理、環評審批告知承諾制管理的行業類別數量全國第一,13個工作日的審批承諾時限為全國最短,高效審批項目環評2291個、涉及投資4851億元。
除此之外,重慶建成全國首個電力行業固廢循環利用中心,綦江電廠和涪陵頁巖氣油基巖屑協同處置國家級試點有序推進;在全國碳市場履約率首次達100%,重慶碳市場碳價升幅排全國8個試點碳市場第1、累計交易5299萬噸。甚至,重慶綠色低碳轉型實踐路徑及經驗首次走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上游新聞記者 郭發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