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同意日本成為首批獲準研究霹靂-15殘骸的國家,印度軍方和軍工部門還將向日本雷達工程師和電子戰專家移交該國所獲得的霹靂-15殘骸的詳細情報和信息。
此前,印度媒體曾信誓旦旦地宣揚,在朱砂行動中,印度電子戰系統成功干擾并摧毀了巴基斯坦殲-10C發射的霹靂-15E導彈,甚至還繳獲了幾乎完好的殘骸,包括導引頭和制導系統。
然而,多國的權威報道,卻無情地揭開了印度這個軍事神話的虛假面紗。事實上,印度獲得的霹靂-15E殘骸主要是導彈尾部推進段,關鍵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和戰斗部,要么在戰斗過程中損毀嚴重,要么通過自毀程序物理銷毀。印度提到的“干擾成功”,更像是導彈燃料耗盡或自毀程序觸發后的誤判。
然而,印度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無視事實,如獲至寶地將這些并不關鍵的殘骸作為籌碼,同意日本參與研究。
印度長期以來,懷揣著成為軍事強國的宏偉夢想,試圖提升自身軍事技術水平,在國際上占據一席之地。然而,其軍工產業發展舉步維艱,自研武器項目常常雷聲大、雨點小,問題頻發、波折不斷。
印度試射的導彈各種事故接連不斷,有的導彈在發射過程中偏離軌道,有的甚至還未升空便在發射臺上爆炸,這不僅暴露了印度軍工技術的薄弱,更讓印度在國際社會面前顏面盡失。盡管印度不斷在國際上吹噓自身軍事力量,但不能掩蓋其外強中干的本質。
印度一直將國產阿斯特拉空空導彈的改進升級視為重點項目,然而進展卻十分緩慢。此次對霹靂-15殘骸的研究,印度期望能借此突破技術瓶頸,進而提升自身防空系統能力,能夠更有把握攔截類似先進導彈,擺脫在軍事技術上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印度深知自身軍工技術的短板,希望借助日本在電子技術、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先進成果,對殘骸進行深入剖析。因此,印度把霹靂-15殘骸交給日本研究,想借雞生蛋的意圖過于明顯。
近年來,印度和日本的關系呈現出愈發熱絡的態勢。印度作為“美日澳印四邊機制”的重要成員,向日本移交殘骸,無疑是其加強與日本軍事合作關系的重要舉措。通過這一行動,印度期望能夠進一步穩固自己在該機制中的地位,從而提升自身的國際話語權,實現其成為地區大國的野心。
而日本對霹靂-15殘骸同樣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濃厚興趣。近年來,日本不斷在西南諸島加強軍事部署,大力提升防空反導能力,試圖在亞太地區軍事格局中增強自身影響力。此次對霹靂-15殘骸的研究,日本妄圖通過分析殘骸,尋找中國先進戰機如殲-20、殲-16等的軟肋,以便在潛在沖突中占據優勢。
然而,印度與日本圍繞霹靂-15殘骸的這場合作,大概率只是一場華而不實的政治表演,想要實現真正的技術突破,簡直是天方夜譚。
中國在武器研發和出口過程中,始終將技術保密和安全措施放在首位。對于像雷達導引頭、數據鏈加密和電子對抗系統等核心部件,通常會進行嚴格的降級處理或設置自毀程序,從源頭上切斷技術外泄的可能性。
即便印度獲得的是部分真實殘骸,導彈研發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龐大系統工程,從材料科學、空氣動力學,到精密制造工藝、復雜的電子系統,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巨額的科研投入。
若核心技術能被幾塊破損部件輕易參透,那中國軍工豈不成了紙老虎?日本想要僅依靠殘骸逆向工程來復制或超越一款先進導彈,只能是白費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霹靂-15E作為外貿版導彈,本身就是明碼標價的貨架產品,印度和日本若真的想深入研究,大可光明正大地通過正常貿易渠道下單采購原裝正品,進行全方位拆解研究。
然而,他們卻選擇盯著幾塊殘骸大做文章,實在是舍近求遠。究其原因,恐怕是表面上看不起中國武器的印度,放不下身段,不愿承認中國武器的先進性,只能通過這種看似取巧的方式,滿足其科研需求。
實際上,即便霹靂-15E在外貿市場已是實力超群的明星選手,但在中國導彈家族中,它也只能算作常規產品。
中國空軍的王牌戰機殲-20,還裝備了更加先進的霹靂-17、霹靂-21導彈。這些新型導彈在射程上實現了巨大飛躍,能夠在數百公里外精準鎖定目標,并采用了更為先進的制導技術,其性能遠遠超過了霹靂-15E。
印度和日本的這番操作,在強大的中國軍工技術面前,根本無法觸及核心,更別妄想威脅到中國的國防安全根基。
這種依靠獲取他國武器殘骸來尋求技術突破的方式,絕非可持續發展之路。只有加大自身科研投入,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才能真正提升國家的軍事安全保障能力。印度和日本想通過旁門左道,實現軍事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最終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