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注意到,《在人間》終于在豆瓣開分了。
6.7分,也基本符合我們的預期。
那就是,及格肯定是及格了,能感覺到主創很用心,也很有野心,但遺憾其實還挺多的。
包括現階段,應該也還是不會有太多人能接受。
之前這部劇剛開播的時候,我們說過一個特別好玩的事。
就是這個劇的名字,很可能會讓一些觀眾、尤其是一些不明真相的中老年觀眾產生誤解,以為又是《人世間》之類的年代正劇。
然后點進去一看,啥也看不懂,又一頭霧水地出來了。
但是,很不幸的是,如果你是跟我一樣,比較經常在網上沖浪的類型……
你又會發現,其實在這部劇開播好幾天前,你就已經被一些微博熱搜詞條,直接給劇透光了。
(當然既然現在已經播出了,這方面的劇透就更鋪天蓋地了)
以下劇透預警
以下劇透預警
以下劇透預警
所以其實看第一集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知道這是個多重人格+水仙戀的故事了。
然后咬著牙看了八集,期待后面會有什么很燒腦的反轉……
結果發現這也的確只是個多重人格+水仙戀的故事。并沒有什么更燒腦的反轉。
當然,放在整個國產劇的范疇里,無論題材還是類型,《在人間》的設定都是比較新的。
包括八集短劇的形式, 個人覺得也很值得鼓勵。
也能感受到,整個主創團隊的確有很用心地在做這部作品。整個的設定、梗和腦洞,以及服化道的各種設計、巧思,都能看出誠意。
從各種方面來說,作為一個科幻迷,都還是很希望這部劇能好的。
但是,接下來還是要說一些但是了。
一方面,你必須承認,《在人間》還是比較有門檻的,并不覺得會有更大范圍的觀眾能接受這個劇。
這個門檻可能未必只是因為它的題材,同樣也是因為這部劇本身所選擇的表達方式,或者說,主創們自身的一種風格和審美的取向。
畢竟,無論多重人格、虛擬空間還是賽博朋克,在科幻作品里,實際都算是比較老生常談的話題。
包括燒腦、懸疑,乃至于無限流(雖然并不覺得這部劇能算得上無限流),其實也都算得上是熱題材了,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受眾的。
但是,這部劇真正的問題還是在于,它的故事就是不那么抓人,甚至可能有些兩頭都不靠。
至少,作為一部八集短劇,我個人預期的節奏還是會更緊湊的。
《在人間》的第一集,男主角徐天是一名順風車司機,暗戀后座的女乘客賈小朵。
他想要向對方表白,卻被卷進了她和前男友的矛盾里。于是他決定加入游戲內測,以賈小朵的身份進入虛擬空間玩游戲。
所以,如果你本來預期的是看懸疑科幻,可能一上來也很迷糊。
怎么就開始純情司機三角戀了?????
其實完全可以先進入游戲,而不是鋪墊一些奇怪的戀愛腦。
尤其賈小朵和她的前男友,似乎都得了一種不愛說人話的病。
他們倆的每一句臺詞,你以為是插科打諢吧,似乎又暗藏玄機。
你覺得他們在說一些很有哲理的內容吧,但張一山那一口純爺們京片子……
總之就是,有一種四分五裂、誰也不挨著誰的迷。
而男主角徐天,作為夾在兩個人中間的一個看似正常的人,也顯得更加莫名其妙了。
因為,他既搞不懂別人在做什么,也搞不懂自己在做什么。
如果你問徐天:哥們你怎么就愛得這么深了,怎么就突然被吊起來了,怎么這兩癲公癲婆吵著吵著就不理他了……
是不是有精神病??
好吧,還真就是有精神病,全員精神病。
但除非你和我們一樣,一開始就被劇透了,對于不明真相的觀眾來說,這三個人的狀態可能還確實蠻抽象的。
當然,無論主角是不是精神病,我們評價一部劇的節奏快慢,主要是看主線劇情的推進,以及主角有沒有陷入困境和危機。
而這一整集,其實都是在鋪墊這三個人的關系,直到結尾,伴隨著主角進入到虛擬空間的游戲里,才出現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危機。
這部劇,一共就八集而已。
很多時候,一個好的懸念,只需要拋出一兩個問題就夠了,這樣觀眾還會愿意去思考、去互動。
如果問題越來越多,全部都不解決、只是堆在那里的話,可能反而就沒有懸念了,甚至還會放棄了、不管了、愛誰誰了。
懸念應該是一根線頭,隨著故事的開展,才慢慢地讓觀眾抽絲剝繭,尋找謎底。
而不是,直接丟了一個毛線團給你。
看不懂吧?
解不開吧?
那就對了。
甚至會覺得,其實并不是你看不懂,是主創不希望你懂。或者說,至少在劇情的這個階段,不希望你懂。
但是,在故事開篇,選擇這樣的一種講述方式,是不是那么的有吸引力呢?
至少,我個人還是持保留態度的。
同樣,隨著劇情展開,似乎還是沒有在解謎,而是又拋出了更多的問題。
二三集,主角進入了虛擬空間的密室游戲里。理論上,這部分劇情應該是蠻刺激的。
但它的實際觀感,其實也還是比較平淡,不太有緊張感。
很大原因是,主角依然沒有遭遇真正的危機。
她被安排了一個驅逐副人格的任務,但無論是否完成,時間到了,總能進入下一個車廂。
所以,從來都不是主角的行動,幫助她戰勝了心魔,與自己的副人格和解。
而是你覺得,她也像一個觀眾一樣,懵懵懂懂地看到了一些東西。
然后,時間到了, 她的觀看結束了,副人格也就該下線了。
包括張一山所飾演的這個副人格同樣如此,他們三個人的感情從來都沒有“聊明白”,只是危機出現了,他就可以稀里糊涂地消失了。
所以,還是不能細想,會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可能這部劇的一個問題的確是,太“自我”了。
可以理解,從創作者的角度去開這些腦洞,玩這些梗,是會很嗨的。就像你精心設計了一個迷宮,讓觀眾去走。
尤其是前期埋的各種伏筆和貫穿全劇的意象,鴕鳥、時鐘、房間、走廊的燈、城市鐵軌……
但正如前面所說,這些細節實在太多了——它們被大量地重復,但其實能提供的信息量是相當有限的。
而主創可能也太沉迷于這種猜謎游戲本身,反而恰恰是在最關鍵的劇情和人物上,顯得比較薄弱。
所謂的“燒腦”,最后無非也還是讓觀眾去猜,究竟哪里是做夢,哪里是現實;誰是主人格,誰是副人格。
除此之外呢?
其實我更想看到的是一些往下挖的東西,比如,徐天看起來只是一個平凡的程序員,他很孤獨,他有著嚴重的“都市病”,這些能把他逼瘋至此嗎?
這部劇反復提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自我本我超我,這個流派的一大特點就是不斷向內探索,追根溯源,回到人物的最早期。
那么,徐天到底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人格,為什么會選擇用這樣分裂的防御機制來保護自己,他的焦慮、壓力、痛苦的來源到底是什么。他的每一個人格都是如何誕生的。
是的,劇中有提到原生家庭的創傷,但也只是淺嘗輒止而已。
而對這些東西避而不談,就回避了人物本身的懸念和答案。也更會讓我覺得,前面的很多鋪墊都是無效的,只是在為了炫技而炫技而已。
包括周一圍這個角色,也給人一種很神棍的感覺,并沒有太多地展現出心理醫生的專業性,講的臺詞也經常很假大空。當然, 你也可以說他其實也是主角的另一個副人格,這就見仁見智了。
以及,這一切又為什么會發生在重慶,這整個的賽博朋克背景,看起來是很花里胡哨的、很酷炫、很有科技感,但似乎也只是起到了一個氛圍感的作用,并不能和這個故事的主題產生真正的內在鏈接,正如主角大多數走馬觀花的副人格一樣。
其實看到最后你會發現,這的確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多重人格+水仙戀的故事。
“賈小朵”最開始可能只是一個被徐天幻想的女神,一個他的世界的NPC。
但在扮演她的過程里,徐天真正地愛上了她。而同時,他也通過扮演賈小朵的方式,去看到、去治愈了他心中的另一個徐天。
所以,這部劇講述的就是一個這樣的“自戀”式的愛情故事。
可能理解,這是一個非常當代的主題。
缺愛,渴望被愛,但又不敢愛。
為什么徐天會在內心制造出賈小朵,是因為一個人太孤獨了,其他人又不能懂你。只有住在你心里的另一個自己,才能是你真正的靈魂伴侶。
但是偏偏,在內心的距離越近,在現實里的距離就越遠。不僅永遠不可能相見,周圍的人還會勸你驅逐她、殺死她……會說你的愛人并不存在,你只是生病了。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us against the world,一種極致的孤獨和浪漫。
這個立意當然是很好的,包括兩位演員也選得很好。徐天和賈小朵這兩個角色,也是你很難在國產劇里看到的那種類型。
個人很喜歡這部劇的第四集,尤其是公交車和游樂園的部分,很含蓄、很浪漫,像一種返璞歸真的愛情。他們甚至不需要接吻、牽手,任何實質的肢體接觸,只是一起搭一輛空車,就讓人感受到愛意。
只是,如果你最終將這部劇定義為一部愛情劇,那么它的要素就太多了。
而如果它是一部科幻劇,那似乎又太單薄了。
不管怎么說,《在人間》愿意做一些比較新的、比較不常見的東西。
只是,作為燒腦劇,它確實有些配不上這個稱呼;而作為常規的網紅劇,卻又主動離得觀眾觀眾太遠。
最終,只能這么不尷不尬、不溫不火的。
只剩下了自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