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督導老師是Jeanne老師。
*本期督導內容來自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有彌聯合心理咨詢師內部團督,經過改編,隱去了來訪者的個人信息,督導文章主要用來交流與學習。歡迎投遞簡歷加入有彌聯合心理,參與我們的內部督導。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為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于你。”
我們常常會給父母提很多要求,比如父母需要尊重孩子,要帶著愛和理解照顧孩子。似乎整個環境對父母是有些嚴苛的。但反過來想,在孩子發展出自己的主體性,知道自己正在經歷什么,能夠為自己做一些選擇之前,他們賴以生存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以及家庭為自己提供的環境。
孩子的全然依賴,以及孩子本身的弱小和服從,會使父母成為孩子的權威。權力是復雜的一種力量,會滋生出欲望,也會使人對自己的欲望合理化。比如父母的欲望是很容易覆蓋孩子的意愿的,孩子很小,即使用盡全力吶喊也不一定能得到重視。可以說在家庭的絕對權力里,孩子是無法反抗的,當父母的欲望放大時,孩子就會無限縮小。如果整個家庭是麻木、冷漠、沒有思考的,意志被覆蓋很可能會變成必然。
內在的“幽閉恐懼”體驗
理想狀況下,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生存所需,還需要給孩子提供發展的機會。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愿望,并且促進他們,讓孩子能充分發揮和使用自己的能力。
但事實上,這是十分有挑戰的任務,需要養育者有足夠的內在空間和容器功能。如果孩子所在的家庭結構是很復雜的,每個成員都很焦慮,都有處理不完的自己的議題,照顧孩子就變成相當棘手的事。這個孩子可能會被送去親戚家寄養,或者不斷更換寄養的家庭。即使孩子生活在父母身邊,也可能會需要孩子來適應父母的節奏和需要。
現實的復雜環境,家庭成員自顧不暇,而父母內在的養育空間不足,壓力和焦慮迫使父母用十分控制的方式養育孩子,在培養興趣的議題上也沒有足夠空間等待孩子來探索或者耐心地激發孩子內在的愿望,而是直接替孩子做出決定。有時可能父母也并不是期待孩子真的成為藝術家,或者舞蹈家、音樂家,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年的遺憾,而是沒有足夠的空間提供有質量的陪伴,但對自己的孩子有某種期待,或者有養出一個好孩子的焦慮,于是用人云亦云的方式快速做決斷。這一切降落在孩子身上時,不再是提供資源,而是變成要求和控制。
很多時候控制都隱藏在細節里,比如要求孩子必須遵照某種方式睡覺,因為父母看的書里就是這樣建議的;再比如有的父母會控制孩子如廁的次數,一定要達到幾次才算健康,如果沒有達到次數這就是不健康如廁的一天等。這會使孩子積攢很多無法消化和處理的憤怒與恐懼,還可能會對“要求”與“邊界”發展出一種偏執的抗拒,也就是抗拒一些形式的規則和邊界。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在上述環境里生活的孩子,會有怎樣的體驗?在面對成人來訪者時,一方面是根據來訪者提供的過往經歷來理解,另一方面就是想象處在來訪者早年環境的孩子,內在會是什么體驗。而生活在上述環境里的孩子,很可能心里是缺少一對理想化的父母的,當他在情感層面渴望自己的父母時,父母常常是不在的,甚至是讓他遭受痛苦的。而如果這一切都是沒有被處理過的,這個孩子帶著這些體驗長大后,他內在那個受傷、匱乏的小孩并沒有跟著一起“成長”,而是始終待在原地,不斷重復早年的痛苦。
Jeanne老師談及自己對早年有過類似糟糕經歷的來訪者的理解時說:“ 來訪者內心充斥著非常強烈的恨意和匱乏的感受。這些使來訪者沒法與任何人感到親密,也無法建立親密關系,因為在來訪者的周身有一層恨意鑄就的鎧甲。 這種恨意也是一種防御,給自己的人格籠罩了一層防御,不允許任何人靠近。”
然而,人又是很需要關系,也需要親密關系的。這對來訪者而言會變成既渴望又恐懼的事。如果和一個人進入親密關系,步入婚姻,來訪者內在未被處理的恨意會充斥在關系里,甚至填滿整個關系,這種被恨意填滿的關系會像是一間密閉的小黑屋,而來訪者身處其中會陷入幽閉恐懼的感受里。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是和自己對其非常憤怒的人一起生活,就會有一種自己卡在關系里,卡在這種感覺里動彈不得的感受,就像體驗幽閉恐懼那樣。
圖為Jeanne老師在給公司咨詢師做內部督導
對理想客體的渴望
被父母當作所有物,甚至當作貨物來使用,會嚴重破壞孩子發展個體性。Jeanne老師談到,歷史上在很多國家的家庭里都會有把孩子工具化和貨物化的傾向,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家庭其實非常貧困但會生很多孩子,因為這些孩子稍微長大一些就能成為勞動力,比如幫家里干農活,還能早早開始工作為家庭賺錢。孩子成為了父母的貨物。
案例中的來訪者,被對待的方式是,總有一個養育者要求來訪者按照自己希望的樣子來成長,這是出于養育者自我滿足的目的。來訪者在家庭中也有被使用的經歷,去承擔本不該一個孩子承擔的壓力,并且還得壓抑自己的需要為其他成員的需求讓步。仿佛在這個復雜紛亂的家里,作為孩子的來訪者是在一步步往邊緣退避,最終退無可退,并且始終在被迫地接受、滿足其他人提出的要求和期待。
當一個人內在好客體是喪失的,伴隨上述成長體驗,并且還穿著恨意鑄就的鎧甲但內在十分渴望有人能撫慰自己的空洞時,他會想要做什么?顯然這種程度的內在焦慮和糟糕體驗交織,是很難靠自己消化和梳理的,當事人會本能地尋找各種策略自我安撫。
有的人會用購物、暴飲暴食的方式填補;有的人會使用軀體感受填補,比如酗酒、藥物、濫交;還有的人會試圖給自己找一個好客體,或者創造一個好客體,比如不斷更換戀愛對象,或者直接找個人結婚生孩子。但案例中的來訪者,對親密是極其恐懼的,那種情感層面的幽閉恐懼是令人窒息的體驗,也許這是為什么來訪者會進入咨詢,因為咨詢師或許可以成為自己理想的好客體。事實上,這也是上述替代方案里最健康的一種了。如果草率地結婚、生孩子,很可能孩子會重復自己的命運,因為這個孩子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渴望,填補父母內在空洞而誕生的,仿佛一出生就待在幽閉的黑洞里。
Jeanne老師談到,如來訪者這類有著混亂依戀的人,如果自己的議題得沒有被處理過,有了孩子以后,很可能會和孩子發展出非常不穩定的關系,因為孩子是用來減少和照顧自己孤單的感覺的。
但是,這也給咨詢關系帶來一些挑戰。因為如果來訪者來咨詢的潛意識動力,是給自己在現實層面找一個好客體,那很可能會有種種行動化的表現。 如果來訪者的情感體驗已經超出自身容器能涵容的范圍,就會表現在軀體或者行動上。 比如來訪者無法容忍只在象征層面擁有好客體,而是渴望這件事真正的發生,咨詢師能真的成為自己擁有的人。這時如果是和異性咨詢師工作,就可能產生情欲化移情,這是對咨詢關系里治療的部分的破壞,并且是比較棘手的阻抗。
Jeanne老師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治療的目標之一需要放在幫助來訪者識別和區分成年的自己以及內在匱乏、憤怒、充滿恨意的嬰兒化的自己,需要把這兩個部分能夠剝離開。其次,需要幫助來訪者意識到,他這個成年人,得成為能夠照顧自己內在匱乏和孤單的小孩的人。
來訪者會對咨詢師有強烈的占有欲望,而咨詢師有設置的保護,當咨詢師嚴格遵守設置時,很可能會激活來訪者內在的恨意和暴怒。尤其是早年被控制傷害過,對邊界和規則有劇烈抵觸的來訪者,會把自己對設置的痛恨轉移到咨詢師身上,再疊加上愛而不能得的暴怒,這些都是咨詢師會面臨的挑戰。咨詢師不能夠過于防御,要能忍受和來訪者過往經歷相關的,被轉移指向了咨詢師的恨意。這也意味著,當來訪者的恨意和暴怒襲來時,咨詢師不能使用頭腦思考來抵抗,要用自己的感受去體驗這些可怕的感覺。
不要忽略希望
如Jeanne老師多次強調的那樣,我們要看到治療關系里的困難,要看到來訪者經歷中的痛苦,但不要忽略一絲絲有希望的部分。
比如,雖然來訪者帶著強烈的恨與憤怒前來,帶著很多行動化的部分進入咨詢,但有希望的部分是來訪者仍然渴望一段好的關系,并且對咨詢師有好的感覺,渴望與咨詢師建立一段深度連接的關系。只是在來訪者的內在,與一個好客體建立健康的深度關系的體驗是空白的,被其他扭曲變形的關系填充的。但慶幸的是這種愿望依然存在,來訪者沒有放棄改變的希望。
其次,咨詢師能維護設置,面對來訪者的行動化和負性移情時,守住設置,保持思考和分析性的位置,這些都在為治療提供安全的基地。當然,邊界可能會喚起來訪者對控制的父母的恨意,但咨詢中咨詢師提供的邊界展示的是好的父性功能,這與來訪者曾經體驗到的虐待性的控制是不同的。咨詢師也可以在這個層面幫助來訪者分辨,雖然這兩種情況都會激活憤怒,但咨詢師的做法與父母曾經的做法是不同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治療里的邊界是保護的作用,保護咨訪雙方不會過度卷入,不會陷入剝削、入侵的關系里;而來訪者曾經體驗到的來自父母的控制,是帶著父母的欲望的,是父母希望來訪者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這些不同,是咨詢師可以幫助來訪者看到的。
因此,來訪者在和咨詢師的關系里,是能夠學到一段真正的好關系是什么樣的,這個過程也是治療中非常有希望的部分。
在體驗和咨詢師的好關系的同時,來訪者也會像學步的幼兒那樣,跌跌撞撞,不知道該怎樣的距離是合適的,有可能會突然一下撲到咨詢師面前。尤其是當來訪者恨意的鎧甲出現縫隙,能夠與咨詢師在情感上連接時,洶涌的渴望涌出來會讓來訪者突然靠得很近,那種親密的感覺和渴望撲面而來,這對咨詢師來說是需要耐受的,可能這種情感的濃度是會有些過載,具有淹沒性的。
這些積極的改變發生時,咨詢師就有空間做更多的工作。比如解釋來訪者在咨詢結束,咨詢師不在眼前時的痛苦,需要自己照顧自己內在受傷的部分,要忍受不能擁有和占據咨詢師的感覺帶來的恨意和憤怒。同時,咨詢師還可以對來訪者渴望借助其他防御性的方式來安撫自己的愿望做一些工作,比如對來訪者說:
“似乎現在你開始知道親密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你也意識到你不只是想隨便找一個人讓自己感覺好一點,隨便找一個對象可能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我們的治療關系其實是想幫助你去療愈內在的部分。現在你已經能感覺到親密的感受了,這個時候你可以更多的跟自己親近,也可以找一些能夠跟你親近的朋友,這些可能性好像被打開了。”
來訪者親密能力的出現,是很有希望的進展,Jeanne老師認為咨詢師可以更多地聚焦在來訪者的發展上,讓來訪者能把這種發展用在和自己,以及和別人的關系中。
如果說來訪者穿著恨意與暴怒的鎧甲而來,去感受和談論這些恨與暴怒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為無法處理、難以觸碰,才將這些感受披在身上,用身體來承接。咨詢師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真的在現實中使用自己的身體幫助來訪者一起承受,如果咨詢師沒能守好設置,行動化的部分會摧毀整個咨詢空間,對來訪者而言這又是一次失敗的驗證。咨詢師要不斷詮釋來訪者無法獨占和完整擁有自己的恨意。
唯有咨詢師用自己的情感去觸碰和靠近來訪者的恨意,甚至用自己的容器去承接這些強烈的情緒,同時守護好治療的設置,這些充滿感情的接受和拒絕能讓來訪者看見, 親密并不意味著一個意志被另外一個意志吞沒或剝奪。 我們能在相互連接的同時依然保有自我。當情感的觸達使恨意的鎧甲軟化消融時,內心的種子就能開始生長。
Jeanne老師親授
8個月沉浸式體悟:從嬰兒開始的人格形成過程!
獨門看家課
30節錄像解析 + 30節精華研討
徐倩、李亞、張聰實力加盟
手把手帶你突破
精神分析最核心的基礎
嬰兒觀察訓練
需要報名的學員抓緊時間下方掃碼
添加課程助理咨詢報名詳情
↓ ↓ ↓
開始預約心理咨詢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