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于東南亞地區,是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新加坡是一個文化繁榮的國家,在影視劇拍攝方面,創作了很多中國觀眾熟知的佳作。比如1994年的《昆侖奴》,1998年的《東游記》,還有98年版《神雕俠侶》。新加坡演員范文芳也因出演古裝劇,被很多中國觀眾熟知。那么作為一個東南亞國家,新加坡為何拍了那么多中國古裝劇呢?
第一,文化認同。新加坡位于東南亞地區馬來半島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重要。東南亞地區和中國地理相近,歷史上中國人為了討生活,大量向東南亞地區遷徙。在中國人向東南亞遷徙的過程中,新加坡作為一個島嶼,并沒有得到重視,起初華人并不多。
在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之前,島上只有少量種植胡椒為生的華人,他們就是新加坡現代華人社群的先驅。萊佛士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和柔佛蘇丹簽訂條約,在新加坡設立了貿易站,此后新加坡開始快速發展。
隨著新加坡的發展,吸引了大量東南亞華人涌入,開啟了大規模移民潮。英國作為新加坡的實際統治者,也樂意看到華人來到新加坡,華人擁有勤勞的品格,能夠更好的推動新加坡的發展。就這樣到了1860年,華人已經達到新加坡總人口的65%,成為了新加坡無可爭議的主體族群。
當時華人雖然成為了新加坡的主體民族,但仍將中國視為自己的祖國。清朝末年,新加坡華人大力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還成立了同盟會南洋支部總部,新加坡華人有的慷慨解囊,有的回國投身革命洪流。清朝滅亡后,新加坡華人大力投資中國的發展,比如陳嘉庚等新加坡商人,投資到中國興辦教育。
抗戰時期,新加坡華人捐款捐物支持中國抗戰,1942年2月15日,日本占領新加坡之后,還對新加坡華人進行了報復,導致大量新加坡華人罹難。綜合這些歷史可以看出,新加坡華人擁有對中國的文化認同。新加坡拍攝中國古裝劇并非單純的娛樂產品,而是一種對故土文化的眷戀。
第二,塑造民族認同。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但新加坡華人眾多,馬來西亞擔心華人掌控馬來西亞,于1965年8月9日,將新加坡趕出了馬來西亞,新加坡被迫成為獨立國家。
新加坡建國后,開始塑造民族認同,強調自己是新加坡人。但新加坡人的文化是來自中國,新加坡的建國領袖們將中國文化作為凝聚多元社會的精神支柱。中國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所蘊含的儒家倫理、家族觀念與集體意識,成為塑造新加坡國民精神的重要文化資源。
除了華人之外,新加坡也有很多馬來人,新加坡拍攝的《小娘惹》,融合了中國文化和馬來文化,既保有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又呈現出鮮明的本土特色。當《小娘惹》在東南亞各國熱播,新加坡不僅在東南亞推動了文化傳播,也增進了新加坡兩大族群華人和馬來人的密切關系,有利于新加坡的團結發展。
第三,經濟利益。新加坡是一個小國,注重發展外向型經濟。中國人口眾多,是一個廣闊的市場,新加坡也希望加強和中國的經濟聯系,更好的推動新加坡的發展。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華語影視市場迎來了爆發期。新加坡敏銳捕捉到了這一機遇,由于華語劇擁有跨越地域的巨大潛在觀眾群,新加坡開始大量拍攝中國古裝劇。此后制作精良的中國古裝劇,便成為新加坡撬動華語市場的關鍵支點,為新加坡帶來了大量經濟利益。綜合這些因素新加坡拍攝了大量中國古裝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