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導: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 “第一動力”,其持續健康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支撐。近年來,我國在擴大內需戰略指引下,通過政策創新、模式升級、基礎設施完善等多重舉措,推動消費市場實現從 “短期刺激” 向 “長效驅動” 的轉變。
當前,面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持續完善促消費長效機制,需以制度創新為基礎、以能力提升為核心、以場景拓展為抓手,構建 “政策 - 收入 - 場景 - 環境” 協同發力的生態體系,讓消費潛力轉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能。
政策創新:構建靶向發力的制度支撐體系
促消費長效機制的根基在于政策體系的系統性與持續性。我國已形成以《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為頂層設計,以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消費環境等專項政策為支撐的政策框架。
2024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 6.2%,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這一成果得益于工資決定機制改革、最低工資標準動態調整等政策的持續落地。
例如,廣東省將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幅維持在 5% 以上,2024 年一類地區標準達 2360 元 / 月,直接帶動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提升。
在消費刺激政策上,從 “撒胡椒面” 式補貼轉向精準滴灌。成都市創新推出 “數字消費券 + 行業白名單” 模式,2024 年通過云閃付平臺發放的 20 億元消費券中,30% 定向發放給新市民、青年群體等消費潛力人群,帶動餐飲、零售等行業銷售額同比增長 18%。
政策創新還體現在跨周期調節機制上,商務部建立的消費市場景氣指數預警系統,可提前 6 個月預判消費趨勢,為政策出臺提供數據支撐。
2024 年三季度,基于該系統預警,多地提前啟動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四季度家電類消費同比增長 12.3%,較前三季度提升 5.6 個百分點。
收入分配:夯實消費持續增長的物質基礎
居民消費能力的持續提升,根本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優化。我國正通過 “提低、擴中、調高” 的組合拳,逐步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
2024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增長 6.5%,快于平均數 0.3 個百分點,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突破 4 億人。浙江 “擴中提低” 改革試點成效顯著,通過技能培訓券、創業扶持貸款等措施,推動 2024 年低收入農戶人均收入增長 15.8%,增速連續 8 年高于全省農民平均水平。
財產性收入渠道的拓寬成為新亮點。深交所 “ETF 通” 機制運行兩年來,帶動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持有 ETF 規模突破 2000 億元,年均收益率達 8.7%。
同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擴圍至 104 個縣(市、區),2024 年試點地區農戶通過土地入市獲得的財產性收入人均增加 1200 元。
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讓居民 “敢消費”,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已接入定點醫藥機構 89.6 萬家,2024 年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 95% 以上,大病保險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提升至 70%,居民消費后顧之憂進一步減輕。
場景創新:激活消費升級的多元需求觸點
消費場景的迭代升級是釋放消費潛力的關鍵抓手。我國正從傳統商品消費向 “商品 + 服務 + 體驗” 復合型消費轉變,2024 年服務消費占比提升至 52.8%。
上海 “全球新品首發地” 建設成效顯著,2024 年舉辦首發活動 2100 余場,帶動首店經濟銷售額突破 800 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高端新品首發首秀占比達 35%。
重慶打造的 “不夜城” 消費集聚區,通過 “文化 IP + 沉浸式體驗” 模式,2024 年夜間消費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 32%,較 2020 年提升 8 個百分點。
數字技術催生新型消費場景。2024 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 15.6 萬億元,其中直播電商規模突破 4 萬億元,占網絡零售比重達 25.6%。
杭州 “數字生活新服務” 行動中,盒馬 “30 分鐘達” 覆蓋 2000 萬人口,美團 “即時零售” 訂單量同比增長 65%,“線上下單、即時配送” 成為城市消費新標配。
銀發經濟場景創新加速,北京某養老社區引入 “智慧養老消費平臺”,整合健康管理、文娛教育等 200 余項服務,社區老人月均消費額達 6800 元,較傳統養老院提升 42%。
基礎設施:筑牢消費便利化的硬件支撐
消費基礎設施的通達性與便利性直接影響消費體驗。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物流網絡,2024 年快遞業務量達 1300 億件,農村地區快遞網點覆蓋率達 98%,較 2020 年提升 12 個百分點。
江蘇 “快遞進村” 工程中,宿遷市通過 “共配中心 + 村級服務站” 模式,將農產品上行成本降低 30%,2024 年當地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突破 200 億元。
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加快補齊,全國冷鏈倉儲容量達 7000 萬噸,較 2020 年翻一番,支撐 2024 年生鮮電商交易額突破 8000 億元,同比增長 25%。
新型基礎設施為消費數字化賦能。截至 2024 年底,全國 5G 基站數量達 600 萬個,覆蓋 98% 的縣城城區,支撐 AR 試妝、VR 看房等沉浸式消費場景普及。
深圳某美妝品牌通過 AR 試妝技術,將線上購物轉化率提升 27%,退貨率降低 15 個百分點。
數字人民幣試點拓展至 28 個省市,2024 年交易金額達 8.7 萬億元,在餐飲、零售等小額高頻消費場景滲透率達 35%,支付便捷性提升帶動消費意愿增強。
生態優化:營造放心消費的市場環境
良好的消費生態是長效機制的重要保障。我國持續推進 “放心消費在行動”,2024 年全國 12315 平臺受理消費投訴 1100 萬件,辦結率達 95%,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 120 億元。
浙江 “ODR”(在線消費糾紛解決)機制接入企業 12 萬家,糾紛平均處理時長縮短至 2.3 個工作日,消費投訴量較 2020 年下降 40%。
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不斷完善,2024 年召回汽車 850 萬輛、消費品 1200 萬件,較 2020 年分別增長 35% 和 50%。
綠色消費生態加速構建。全國碳標簽制度試點覆蓋家電、紡織等 20 個行業,2024 年貼標產品銷售額達 1.2 萬億元,同比增長 40%。
上海推行 “綠色消費積分” 制度,消費者購買節能家電、新能源汽車等可累積積分兌換公共服務,試點半年帶動綠色消費額增長 28%。
跨境消費環境持續優化,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限額提升至 10 萬元 / 人,2024 年購物額達 850 億元,同比增長 35%,“買全球” 的消費便利度顯著提升。
長效路徑:構建動態調整的政策迭代機制
促消費長效機制的核心在于建立 “監測 - 評估 - 調整” 的閉環體系。國家統計局構建的消費信心指數體系,涵蓋消費者預期、收入信心等 12 個維度,為政策制定提供實時數據支撐。
2024 年二季度,基于該指數顯示的 “服務消費預期轉弱” 信號,文旅部及時推出 “全國消費促進月” 活動,帶動三季度服務消費同比增長 10.5%。
政策評估機制不斷完善,商務部委托第三方機構對促消費政策進行年度績效評價,2023 年評估顯示,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投入產出比達 1:8.6,據此 2024 年將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 2025 年底。
區域協同機制創新推進。長江經濟帶 11 省市建立消費聯動機制,2024 年聯合發放跨區域消費券 50 億元,帶動區域內消費市場一體化程度提升 12 個百分點。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 “巴蜀消費走廊”,統一消費投訴處理標準,2024 年兩地消費者跨區域投訴量同比下降 35%,異地消費滿意度達 89%。
城鄉消費聯動機制不斷完善,商務部 “數商興農” 工程帶動 2024 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突破 8000 億元,同比增長 25%,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 7.2%,快于城鎮 0.8 個百分點。
展望未來,持續完善促消費長效機制需把握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在收入分配改革上尋求新突破,在消費場景創新上培育新動能,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實現新提升。
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讓消費潛力持續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
這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政策引領,更需要企業、社會組織和消費者的共同參與,形成多元協同、動態優化的消費生態體系,讓高質量消費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