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S Grid Attack
看不見的戰爭:美國電網恐遭重大襲擊!
【連線雜志 6月7日報道】
長期以來,美國的關鍵基礎設施一直被視為國家安全的命門。而如今,一場潛藏已久的電網網絡攻擊風險,正悄然逼近。這不僅關乎能源系統的崩潰,更可能撕開國家安全的防線。
一場針對美國電網的大規模網絡攻擊,早已成為安全專家心頭揮之不去的隱憂。盡管這種攻擊的技術門檻極高,實施難度不小,但如果有敵對勢力真的將其付諸實踐,所帶來的后果,將遠遠超出“停電”本身。那不僅意味著城市陷入黑暗,更象征著國家運行體系的重大失控。
今年4月,伊比利亞半島突遭大規模停電,頃刻間整個半島仿佛被按下“暫停鍵”。馬德里地鐵突然停運,數十名乘客被困地下;里斯本的醫院緊急切換備用發電系統;就連遠在格陵蘭和摩洛哥的網絡服務也受到波及,陷入癱瘓。
盡管事故原因仍未查明,但伊比利亞電網本身及民眾受到的實際影響相對有限。在停電不到24小時后,電力運營商便成功讓電網“重啟”,恢復供電秩序。
雖說這次事故沒有釀成更嚴重后果,但它仍然發出一個令人不安的信號——現代社會的運行系統,隨時可能在瞬間“斷線”。
其實,這一幕并非毫無預兆。多年來,網絡安全專家、政府機構與監管組織反復示警:一旦美國電網遭遇惡意攻擊,后果將不堪設想。如今,越來越多跡象表明,一些國家支持的黑客組織正盯上這個高度分散、防護脆弱的系統——電網面臨的威脅,正在迅速升級。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便是代號“伏特臺風”(Volt Typhoon)的一系列網絡滲透行動。過去幾年間,這一黑客組織持續利用美國本土及關島關鍵基礎設施漏洞,悄然入侵系統。如果得手,他們有能力關閉美國部分電網,數百萬人將在一夕之間陷入黑暗。所幸,這場行動最終被識破,漏洞得以及時修補,但這場風暴般的入侵,依然刺痛了美國電力系統的神經,暴露出其驚人的脆弱性。
我們已經見識過類似的攻擊。2015年,烏克蘭成為全球首個遭遇大規模電網網絡攻擊的國家。由俄羅斯軍事情報部門“沙蟲”(Sandworm)發動的這場行動,切斷了多個變電站與中央電網的連接,令數十萬人陷入黑暗。
雖然烏克蘭的電網攻擊很快得以修復,網絡安全專家卻多年來反復敲醒警鐘:下一次襲擊,或許會帶來更為嚴重的破壞。
與烏克蘭不同,美國并沒有單一的電網,而是由三個大型互聯系統構成。這些系統又被拆分成許多較小的區域網絡,有些甚至延伸到了加拿大。美國東部大部分地區共用一個電網,西部則由另一個電網覆蓋,而得克薩斯和阿拉斯加則各自擁有獨立的電力互聯系統。要保障這龐大網絡的穩定運行,難度極高:成千上萬的公用事業單位、數萬個變電站,還有數十萬英里的高壓輸電線路緊密協作,構成了錯綜復雜的能源脈絡。
這種分布式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是優勢,因為它避免了單點故障引發全國大范圍停電的風險。但與此同時,電網之間的互聯也帶來隱患,一處故障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迅速蔓延,導致整個電力系統癱瘓。
美國電網概況
截至2023年,美國電網由遍布全國的12,600多座發電廠組成,規模龐大——這也是保障國家能源供應的重要基礎。
2018年,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大模型預測了美國電網局部故障時可能導致的后果。總體來看,美國電網表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但約有10%的輸電線路在特定條件下存在易損隱患,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故障。2022年,針對德州電網的研究也表明,哪怕是小規模的干擾,都可能迅速引發一連串連續停電,風險不容小覷。
也就是說,哪怕攻擊者僅成功癱瘓網絡中少數幾個節點,也足以造成嚴重的連鎖損害,影響深遠。
保險巨頭倫敦勞合社曾模擬過類似停電的嚴重后果。該模擬最初于2015年完成,后不斷更新。報告指出,特洛伊病毒若僅感染50臺發電機,切斷電網10%的供電,就足以引發連鎖效應,讓包括紐約和華盛頓特區在內的美國東海岸大面積停電。雖然這是“極端”情景,但絕非不可能。
報告寫道:“全球各大媒體頭條將被一幅漆黑的紐約市畫面占據,同時配上市民在酷暑中被困地鐵車廂和電梯數小時的觸目畫面。”
預計這種輪流停電將在一天內波及36個州,約9,300萬人將陷入黑暗。恢復供電的過程緩慢,其中一半用戶可能要等上三天才能重新用電,而修復硬件損壞等問題,則可能長達三周之久。
停電一旦持續,麻煩接踵而來。專家警告,伴隨網絡攻擊而來的信息戰,可能引發罷工、抗議,甚至更大規模的社會動亂。
2016年,時任聯邦應急管理署署長克雷格·富蓋特(Craig Fugate)應邀出席國會聽證,講述網絡攻擊可能對美國電網帶來的影響。他特別提到,水和污水系統通常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如果這些系統長時間斷電,基本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法”。
他表示,應急響應將像搶救病人一樣進行優先級分類:一方面要保障應急服務和公用事業獲得足夠的電力、燃氣和發電機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盡力維持面向普通消費者的供應鏈正常運轉。
富蓋特的問題引人深思:“我們能否調動足夠的人力支援并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以保障關鍵供應鏈運轉?我們很難做到這一點,那國家經濟自然也無法達到平時的消費水平。”
倫敦勞合社預測,這場災難的經濟總損失可能高達1萬億美元。
編譯:崔 穎(新能源部)
審校:謝榕蓉(新能源部)
編輯:崔 穎(新能源部)
能源轉型與雙碳觀察
ENERGY TRANSITI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