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傳媒大學承辦“古都文明對話:從帕特農神廟到圓明園”在北京閉幕
2025年6月10日,首個聯合國“文明對話國際日”之際,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古都文明對話:從帕特農神廟到圓明園”活動在希臘雅典大學啟幕,并成功開展分論壇“文明與和平”“保護與再現”的主題對話。6月14日,恰逢我國第九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讓文物煥發新活力 綻放新光彩”。中希學者再度聚首北京,繼續分論壇“文明與社會”和“創新與未來”的主題對話。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柴劍平出席。
本次北京活動由中宣部文藝局、中宣部對外推廣局主辦,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與傳播研究院、海淀區委宣傳部、希臘雅典大學哲學院聯合承辦,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帕特農神廟管委會、圓明園管理處、海淀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支持。對話中方主席為中國傳媒大學資深教授、文化發展與傳播研究院院長熊澄宇,希方主席為歐盟議員、雅典前市長季米特里斯·阿夫拉莫普洛斯(Dimitris Avramopoulos)。
分論壇開始前,與會嘉賓首先重溫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向首個聯合國“文明對話國際日”全球主題活動發表的視頻致辭。王毅部長指出,文明對話是和平的紐帶、文明對話是發展的動力、文明對話是友誼的橋梁,要從做文明平等的捍衛者、文明交流的踐行者、文明進步的促進者三個方面促進文明對話。
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Siddharth Chatterjee)發表視頻致辭,他首先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和雅典大學組織此次對話活動,并表示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所指出的,“對話是通往和平的途徑”,弘揚文明的豐富多樣性對于促進相互理解和全球團結的力量具有重要意義。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希望我們持續發力,通過對話培育相互尊重,建立一個更加和諧包容的世界。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解冰在致辭中表示,在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舉辦此活動意義非凡。主席指出,中國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在2000多年前就交相輝映,能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精神指引。解冰進一步表示,新世紀以來,中希文物外交不斷深化,為世界各國樹立了榜樣。未來中國國家文物局希望以此次對話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中希兩國在遺產領域的合作。
希臘駐中國大使埃夫耶尼奧斯·卡爾佩里斯(Evgenios Kalpyris)首先對此次對話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他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希兩千余年的文明互動歷程,特別提及雅典通過現代奧林匹克傳遞文化影響力,2008 年北京奧運會承接奧運火炬這一見證兩國情誼的經典時刻。他強調,古都因其獨特的文化和政治地位,應在全球遺產保護中擔綱引領者。最后,大使高度肯定“古都文明對話”活動對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文明互鑒的積極意義。
為持續推進古都文明對話活動開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于2025年6月14日設立"文明對話專項基金"。活動現場,基金會接受輝煌中軸(北京)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首筆捐贈,并舉行簽約儀式。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專項基金管委會主任熊澄宇共同見證簽約,標志著社會力量正式助力文明交流互鑒事業,為深化中外文化遺產保護合作注入強勁動能。
對話主席為演講嘉賓頒發紀念證書(部分)
簽約儀式后,中外學者聚焦“文明與社會”和“創新與未來”兩大主題交替發言,交流了以文化遺產推動文明對話的中國實踐和國際經驗,一致認為,應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推動古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讓古都文明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與光彩。
最后,熊澄宇在梳理"從帕特農神廟到圓明園:古都文明對話"全體嘉賓觀點基礎上,代表古都文明對話組委會正式發布《中希古都文明對話北京倡議》。倡議核心提出,為深化中希文明互鑒、弘揚人類共同價值,與會各方一致倡議:構建文明對話新型交流平臺,激發民間文化互動創新活力,開拓數字技術賦能文明傳承新路徑,共倡多元文明包容互鑒新理念。至此,"從帕特農神廟到圓明園:古都文明對話"圓滿閉幕。
克里特大學教授克洛伊·巴拉,希臘古典學專家、意大利總統文化顧問路易斯·戈達特,雅典大學哲學系教授亞尼斯·卡洛格拉科斯,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歐洲系主任艾莫斯泰尼斯·達夫維塔斯等學界專家,以及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外文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北京、江蘇、四川、杭州等有關省市負責同志,機構代表、媒體平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嘉賓出席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