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當法人社保就給你交不了。”北京的李女士怎么也沒想到,昔日領導一句話,竟讓她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成了負債累累的“掛名老板”,個人賬戶被凍結,生活停擺。直到法院傳票上門,她才驚覺自己“被負債”200多萬。絕望的哭訴中,轉機出現……最終,在法官的幫助下,李女士終于卸下了這口從天而降的“黑鍋”。
生活和工作在北京的李女士,曾因一份社保,陷入了一場始料未及的噩夢。據她講述,在就職某公司期間,公司實際控制人張某以“關系好”為由,要求她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唯一股東,并說“不答應就不能繼續繳納社保”,同時信誓旦旦保證“不會影響生活”。法律意識薄弱的李女士同意了。
然而,承諾成了空談。張某利用公司大肆舉債,導致公司背負巨額債務。直至發現個人賬戶被凍結,李女士才得知這個事情。原來,在2024年某月,一位債權人已將李女士、公司及張某一并告上武漢市洪山區人民法院,索要200多萬元欠款,并申請了財產保全。從天而降的債務和凍結令,讓李女士的生活陷入困境——父親常年住院,孩子尚在讀書,賬戶凍結直接影響了一家人正常開支。
收到法院傳票后,焦急萬分的李女士聯系了承辦法官,哭訴自己的遭遇。李女士自述她從未參與公司實際經營,目前也已離職,而如今因為財產保全,其家庭正常開支都成問題。2025年3月下旬,她專程趕到武漢市洪山區人民法院南湖法庭,向法官當面陳述了事情原委。
法官耐心傾聽并安慰了她。如果要真正解決李女士的困境,必須從法律層面徹底厘清責任。隨后,李女士提供了審計報告作為證據,證明其與公司的財產相互獨立,同時還提供了關鍵的本案涉嫌刑事犯罪的線索。承辦法官迅速行動,輾轉與北京市公安局某分局取得聯系,確認張某因涉嫌合同詐騙已被該分局刑事羈押,且本案涉及的債權人也已向該分局報案。
鑒于案件關鍵事實已涉嫌犯罪,依法應由公安機關處理。掌握了這一重要情況,承辦法官主動與債權人溝通,詳細說明了李女士“掛名法人”、未參與經營、對債務不知情且已被張某犯罪行為牽連的實際情況,并向債權人送達了李女士提交的證據材料。經過法官細致地釋法說理,債權人最終同意并申請撤回了對李女士的起訴及采取的財產保全措施。承辦法官隨即依法作出裁定,解除了對李女士賬戶的保全措施,她的生活收支終于恢復正常。
圖為武漢市洪山區人民法院(資料圖)
心懷感激的李女士,不久前特意從外地寄來兩面錦旗,向承辦法官表達謝意。
承辦法官特別提醒公眾,當前不少市民因法律意識淡薄,輕率擔任公司股東或法定代表人。然而,一旦公司發生債務糾紛,若無法證明自己未參與公司經營管理,作為股東和法定代表人通常需承擔相應的責任。即使能證明自己只是“掛名”,但在對外關系上(尤其是面對善意第三方時),仍可能面臨巨大的法律風險。因此,除非是真實創業或投資,切勿隨意“掛名”擔任股東、法定代表人等身份,以免引火燒身,陷入困境。(全文當事人為化姓)
延伸閱讀
網上兼職后“被當老板”名下公司難撤銷,大學生起訴深圳市場監管局
近日,多名山西工程職業學院的學生向澎湃新聞反映稱,他們在2020年曾參與過一次網絡兼職,沒想到4年后突然發現自己竟成為幾家深圳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監事等。
澎湃新聞注意到,這些企業多數處于經營異常狀態,有的還曾開過數十萬元的發票。受此影響,這些大學生在求職、考公、創業等方面分別遭遇了政審、征信受阻的情況。
涉事的大學生陸續開展維權。其中兩名學生將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寶安監管局起訴至法院,請求撤銷其企業登記中的法定代表人、監事等身份。
2025年6月24日上午,上述系列案件在深圳鹽田區法院開庭。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審理,法官宣布休庭,案件未當庭宣判。
王禹發現,線上兼職后,自己名下多了3家深圳公司,任法定代表人等職務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線上兼職埋下的“暗雷”
2020年12月,山西工程職業學院大一學生王禹經同班同學郭辰介紹,添加了微信昵稱為“小姐姐”的網絡兼職中介(下文簡稱為“兼職中介”)。該中介的朋友圈中長期發布各類線上兼職任務,其中一條標注了“國稅項目”“零風險”等字樣的任務廣告,吸引了王禹等同學的注意。
該名中介承諾,任務安全可靠,且耗時短、操作簡單。在她的引導下,王禹與同班同學郭辰、董越、光閔相繼參與了這一項目,通過人臉識別和電子簽名僅花幾分鐘便完成了這項“兼職任務”。
2020年12月20日,王禹收到兼職中介轉賬的150元報酬。“之前也有同學跟著這個中介做兼職,沒出現過什么問題,所以也沒有多想。當時這個任務真的很簡單,沒有什么煩瑣的步驟,就記得讓我們刷臉簽字了。”王禹表示。
澎湃新聞于2025年6月逐一詢問涉事學生當時的細節情況,這些學生均表示因當時僅視其為普通兼職,未留存聊天記錄,對中介真實身份、所屬公司等關鍵信息一無所知,目前也聯系不上了。
2024年下半年,曾經參與過類似網絡兼職的王禹外校好友賈墨在自主創業辦理公司注冊時,被告知其名下公司稅務異常。經查,賈墨名下存在2020年12月注冊的個體工商戶“深圳市寶安區展格磊廣告部”,其被登記為經營者。為解決稅務異常問題,賈墨委托中介公司異地幫辦注銷手續,花費約1500元。
涉事兼職中介的朋友圈中發布了多條“動動手指即可獲得零花錢”的“任務”
在賈墨的提醒下,王禹開始警惕起來。通過天眼查,他發現自己名下也有三家深圳的市場主體,注冊時間均集中于2020年12月21日—22日,分別為頌樂源深圳建材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深圳市寶安區威鼎特信息咨詢部(經營者)、榮仁正深圳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監事)。工商信息顯示,該三家主體均處于存續狀態且被列入經營異常。
王禹進一步通過深圳稅務APP查詢發現,頌樂源深圳建材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寶安區威鼎特信息咨詢部,于2020年12月22日-24日間累計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近58萬元。
與此同時,董越接到王禹的提醒后,發現自己名下也存在四家深圳的市場主體,注冊時間同樣集中在2020年12月。其中,深圳市集仟道建材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與深圳市寶安區天道斯運輸部(經營者),在2020年12月19日—23日期間累計開票超60萬元。
董越、王禹等涉事學生回憶,兼職中介在溝通中僅以“任務對接人”身份出現,從未透露所屬機構或上級委托方信息。2024年,學生發現名下異常企業后追問中介,才獲推一個昵稱為“樂小天”的微信賬號。
董越提供的2024年9月25日的聊天記錄顯示,該兼職中介稱“之前都是‘樂小天’對接的,具體流程我都不清楚”。之后,學生們雖成功添加“樂小天”,但其僅回復“都過去很多年了,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此后無論學生如何追問,均未再得到任何回應。
一同學名下公司被查出開具發票27萬余元
就業征信遇危機,撤銷維權亦困難
“本來打算考公,現在因為名下企業異常,政審根本過不了。”王禹透露,其專升本后本計劃參加公務員考試,但現因異常記錄只能放棄。其好友賈墨之前的創業計劃同樣受阻,在注冊新公司時因稅務異常擱置。
更令幾位學生擔心的是,根據深圳稅務APP顯示的開票記錄,他們懷疑名下市場主體涉及虛開發票。王禹和董越擔憂,自己作為市場主體的法定代表人和經營者,此類風險可能導致個人征信受損,“不敢跟家里說,怕他們擔心。”
2024年10月29日,王禹和同樣遭遇的3名同學一同向山西工程職業學院所在地派出所報警。據董越提供的錄音材料,民警以報案人“主動參與兼職、無直接經濟損失”及“公司注冊地在深圳,不屬于本地管轄”為由不予立案,建議通過司法訴訟或聯系深圳市市場監管部門解決。
報警無果后,董越和王禹嘗試咨詢異地代理注銷服務。“我微信上聯系到一個代辦中介,問了一下注銷一個公司費用約為6500元,我(名下)四家加起來所需費用要18000元。”董越表示,承擔不起這個費用,也擔心二次被騙。
2024年11月,四人通過深圳12345熱線投訴,案件轉至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寶安監管局。該局答復“經調查,因你提出撤銷的登記是經過登記機關的‘刷臉’實名認證后取得的,且經商事登記系統核實,該次登記的實名認證視頻確屬你本人拍攝。根據《市市場監管局關于撤銷冒用他人信息取得商事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暫不符合撤銷商事登記的受理條件,我局決定不予撤銷。”
2025年6月23日,澎湃新聞致電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寶安監管局。該局信用監管科的工作人員表示:“撤銷登記需提供公安部門出具的‘被騙代理’證明,僅憑個人陳述無法推翻實名認證效力。”
該工作人員透露,此前也有類似的案件發生。部分受害者聲稱因“被誘導進行實名認證”注冊公司,但單純的“不知情”不足以推翻登記,仍需要公安機關出具相關證明。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寶安監管局答復稱,撤銷登記需公安證明
起訴市監局請求撤銷登記,已開庭
2024年12月,王禹和董越向深圳鹽田區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將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及寶安監管局起訴至法院,請求撤銷涉事市場主體登記。
在行政起訴狀中,王禹和董越復述了自身遭遇。他們稱,2020年12月,兩人在參與網上兼職時,因第三人刻意隱瞞登記實情等關鍵信息,成為多家市場主體的法人、監事和經營者。他們稱,“從未參與過相關公司的任何經營活動”,并以微信聊天記錄、轉賬記錄等作為身份被冒用的證據。
王禹和董越認為,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及寶安監管局在登記環節,沒有盡到審慎審查的義務,故而訴諸法律,請求法院依法裁判,糾正錯誤登記。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及寶安監管局提交的答辯狀中,兩機關均援引《深圳經濟特區商事登記若干規定》(第九條、第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等,強調登記機關僅對申請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即核查材料是否齊全、形式是否合法,而不對材料真實性負責。
寶安監管局在其中一份答辯狀中表示:“申請人應當對其提交的申請材料內容的真實性負責,商事登記機關僅對申請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并強調原告已通過實名核身驗證,且申請材料均有數字簽名,以此證明原告對登記內容知情且認可。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其中一份答辯狀中指出:“原告作為成年人應當對自身行為負責,其主張不知情但未提供有效證據”,同時強調登記機關 “已盡法定審查義務”,行政行為事實依據充分、程序合法合規。
2025年6月24日,該案一審開庭。澎湃新聞記者獲悉,雙方圍繞企業登記程序的合法性展開辯論,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審理,法官宣布休庭,未當庭宣判。
“我們只是想證明,當年那個幾分鐘的掃碼,不是我們自愿成為‘法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王禹說。
事實上,這四名大學生的維權困境并非個案。澎湃新聞在社交平臺以 “兼職被騙注冊公司如何處理”“異常企業如何注銷”等關鍵詞檢索發現,有不少相關求助帖,涉及在校大學生、全職寶媽、外賣小哥、家政服務人員等不同職業人群。
關于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發生,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寶安監管局的工作人員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提醒,應避免隨意進行人臉識別操作,因為此類操作很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違法用途。
大學生碰到類似兼職如何避免及維權?福建嘉禾嘉律師事務所律師黃舟雄向澎湃新聞表示,對類似情況保留證據至關重要,“在涉及兼職操作時,務必先弄清楚具體要求,不輕易提供個人身份信息、手機號碼等,對于中介提出的要求,最好留存書面或聊天記錄等證據。”
此外,黃舟雄提醒,不要輕信“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謹防因貪圖小便宜而陷入法律風險。
(本文受訪學生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