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張繼科杯乒乓球爭霸賽剛一開放報名,話題直接起飛,獎金額15萬,冠軍3萬,直接把一眾草根賽事比了下去——這在民間乒壇里算得上大手筆,張繼科本人奧運冠軍的金字招牌加持,光是出現在現場站臺都夠吸引眼球,場地用的還是亞運會級別的臨安會展中心,設施堪稱頂配,參賽門檻也放得很低,男女全年齡段分組,沒職業背景也能來“以球會友,怎么看都像是一次要做成標桿的民間賽事,結果一條“必須購買199元大師課才能報名的規定直接引爆了負面情緒,網友瞬間對噴,吃相難看這個詞又被翻出來刷屏。
問題其實很簡單,球迷想報名參賽,結果發現不是交幾十塊報名費就能上場,而是被“強制捆綁了一門線上課,單課售價199元,明面上是學球,實際上成了變相門票,這就有點讓人不舒服了,很多人直接吐槽這就是強買強賣,比賽本來是推廣運動,結果搞成“買課才能打球,你說巧不巧,主辦方這波操作還真是把自己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再看賬面,1200個參賽名額,課程收入能到23.88萬,比總獎金還多出近9萬,這賬一算明明白白,不少資深球迷直呼“這不是比賽,是帶貨,你要說單純收報名費,大家都習慣了,幾十塊錢合理合規,畢竟場館、裁判、獎金都得成本,民間賽事很多都是這樣,但現在改成“買課才能打,多少有點變味,尤其張繼科還掛著奧運冠軍的名頭,原本可以樹立口碑的機會,反成了網友群嘲的靶子。
當然,支持者也不是沒有,他們覺得199塊能買到奧運冠軍的課程,線下私教課哪有這價,甚至有人覺得“課程加門票其實還劃算,尤其家里有孩子學球的,能讓孩子接受張繼科的線上指導,順帶還能參賽,怎么看都是賺的,這個角度講其實也沒毛病,畢竟賽事商業化是大趨勢,羽毛球、滑雪、馬拉松這些年報名費水漲船高,指定裝備、聯名套餐早就不新鮮,大家見怪不怪。
但爭議的核心還是在于,這種玩法到底尊重不尊重參賽球迷的選擇,專業賽事、草根賽事本質區別就在參與門檻和體驗感,民間乒乓球本來就靠著熱愛和情懷支撐,突然變成“花錢買課才能打,讓不少人覺得有點傷感情——不是不能賺錢,而是方式太赤裸,原本期待的“用比賽推廣運動,最后成了“用比賽賣課程,這就像球場上打著打著突然換了規則,誰都得愣一愣。
張繼科本人其實這些年一直在轉型,退役后沒離開乒乓圈,搞青訓、做線上課、直播帶貨樣樣上,去年“張指導乒乓3小時賣了3000份課程,成績不差,這次線下集訓班、專項班動輒幾千塊,報名依然火爆,甚至還有面向貧困生的免費名額,說明市場還是認可他的資源和影響力,問題是,線上課和賽事報名能不能這么直白地捆一起,球迷可不是沒見過世面,但也不可能什么都買單。
回到比賽本身,報名首日800多人搶名額,說明張繼科的號召力依然強悍,球迷愿意為情懷和機會買單,甚至有不少人早就買過課、對規則沒意見,甚至覺得“順帶打場球是福利,但平臺借勢捆綁銷售的做法,放在體育圈、放在球迷圈,天然就帶著爭議感,尤其“吃相難看這類詞一出,想洗都難,因為在很多人心里,乒乓球是純粹的,是路邊球臺上大家一起揮拍的,是國球精神的延續,這種“強制消費很容易讓人覺得被冒犯。
更有意思的是,討論到最后,支持和反對的理由都站得住腳,支持者講商業邏輯,反對者講情懷底線,站在主辦方角度,賽事要盈利、要推廣、要帶貨都能理解,尤其張繼科這個IP不用白不用,但站在普通球迷角度,買課變成門檻,難免覺得有點被套路,尤其和其他民間賽事一對比,幾十塊的報名費和199的課程差距太大,心理落差直接拉滿。
這事最后會不會影響報名熱度,其實不用太擔心,張繼科有流量、有粉絲、有成績,賽事肯定不愁沒人報名,但這套商業打法會不會成為民間體育賽事的常態,值得警惕,一旦“捆綁銷售成了慣例,民間體育的參與門檻只會越來越高,最后吃虧的還是那些本來只想“打一場球的普通愛好者。
說到底,商業化沒錯,創新也沒錯,張繼科想做大做強乒乓球推廣值得點贊,但“怎么賣、怎么賺、怎么做口碑本身就是門學問,這次“張繼科杯引來的爭議,其實就是一次行業的照妖鏡,誰能把握好分寸,誰就能贏得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