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特朗普算來算去卻漏了一步,沒料到制造業回流還沒影,科技泡沫倒是先吹大了。中國沒事,美國反倒自己先出問題。
當年特朗普親自站臺,富士康承諾砸100億美元建廠,給美國人提供1.3萬個工作崗位。聽起來像是工業復興的號角,但到現在實際投資不到10%,崗位只兌現了11.5%。工廠沒影,草先長起來了。
為什么搞不成?美國工人不是不努力,是產業鏈斷太久了,能干這活的人越來越少。富士康在當地怎么招人都招不到熟練技工,甚至考慮從中國調人過去。
而且電子制造不是孤島,芯片、材料、精密加工都得跟上。結果臺積電在亞利桑那的工廠也一拖再拖,因為周邊啥都沒有,連設備都要從亞洲運過去。
但別看美國是科技大國,但電網、交通、物流這些基礎能力遠不如中國。發電量還不到中國一半,供不上大型工廠,開個廠還得先修路修電站。
所以說,想讓制造業回流,不是喊口號就能成的。
制造業沒回流,美國政府干脆換了路子——砸錢搞芯片。520億美元砸下去,私營資本跟著上了4000億,聽著像是要復刻“硅谷奇跡”。
但問題是錢大多砸在了高端制程,比如3納米、5納米這些尖端工藝。看起來很高大上,但全球市場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反而是成熟制程、封裝測試這些實際需求更大,卻沒人投。
微軟最近宣布砸33億美元,把富士康的爛尾廠改建成AI數據中心。資本一看制造業不賺錢,就全往“虛擬經濟”跑。AI、云計算、算力中心,聽起來熱火朝天,其實泡沫越來越大。
而且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也沒起到預期效果,今年6月美國又加碼限制芯片設計軟件和噴氣發動機技術出口。但中國這邊直接用稀土反制,中國對美稀土永磁出口暴跌58.5%。
你卡我芯片,我卡你稀土,大家都不好過,但最受傷的是美國新能源和軍工產業鏈。
特朗普的邏輯是:加關稅逼中國讓步,讓制造業回美國。可現實是,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是少了點,但轉頭又從越南、印度這些國家買了差不多的貨。
這些國家很多工廠背后還是中國企業,原材料也來自中國,所以成本不降反升。美國零售聯合會的數據說得很清楚:每個美國家庭一年多掏800美元,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最受傷。
而且政策反復,企業不知道該怎么規劃。2025年中美才剛簽了《經貿合作備忘錄》,說是要分階段取消關稅,結果特朗普又跳出來說要重新加“對等關稅”。企業剛想投資,又得收手等風向。
特朗普想搞的是“全球和中國脫鉤”,實質是想把中國踢出供應鏈核心。搞了個“印太經濟框架”,想拉攏日韓、東南亞組團圍堵中國。
但這些國家本身就和中國綁定得很深,95%的商品替代品還是得靠亞洲生產,中國照樣是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的供應地。供應鏈沒斷,路線倒是繞了個圈。
6月初,中美在倫敦搞了第一次經貿磋商機制,算是給這場拉鋸戰裝上了“減震器”。首輪就說好7月起取消65%的消費品關稅,半導體領域也達成了部分妥協:美國放寬14納米設備出口,中國開放第三代半導體專利池。
但別高興得太早。這只是暫時的緩和。美國還保留著電動車5%的“安全緩沖稅”,中國這邊稀土出口許可證制度也沒松口。互信還遠遠不夠。
民主黨議員帕內塔最近公開批評特朗普,說他的“復古經濟幻想”正在拖垮美國。他還呼吁國會要收回貿易決策權,不然企業根本無所適從。
這場“脫鉤游戲”打到現在,已經不是誰贏誰輸這么簡單了,而是暴露出美國經濟的深層問題:制造業空心化、政策搖擺不定、基礎設施滯后、技術泡沫膨脹。
中國沒被搞垮,反而激發了更多自主創新的動力;而美國,正面臨一輪自我反噬的結構性危機。
未來中美關系會不會緩和?會的,但不會徹底。博弈還在繼續,但節奏變了。
而這一次,美國得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否則脫鉤沒脫成,自己先掉鏈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