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聲還沒落,話音先傳開了:哈梅內伊不見了。不是說下臺,也不是說陣亡,就是“不見了”三個字,最吊人胃口。
從6月13日伊以正面對撞開始,這位85歲的伊朗最高領袖就像人間蒸發一樣,從公共視野里消失,只剩幾條零星的社交媒體貼子掛著他的名義說話——冷冰冰幾個字,硬,但不夠穩。
平常哈梅內伊什么樣?大節小節,宗教集會、政治講話從不缺席,是那種“一露面大家心就不慌”的人物。但現在伊朗人沒等來他的身影,只等來了敵人的戰機。他要是真退居幕后了,那就是某種戰略轉移,要是真出了事,那就是根基震了。
以色列那邊不掩飾火氣,內塔尼亞胡說得直白:掌控伊朗制空權,打擊目標包括德黑蘭上空。這不是心理戰,是正面威懾。別忘了,以色列的F-35真進過伊朗,不是紙上談兵。這種背景下,哈梅內伊一旦不露面,外界自然揣測不斷——他到底是選擇了藏身,還是“被動”消音?
而這時候,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站了出來,一臉穩、嘴上硬,關鍵一句話傳開了:“我們有強援?!?/p>
很多人聽了笑,說這是不是場面話?可你要真回頭捋一下,發現他這話有兩層意味:一是對內交代,二是對外投石問路。
“我們有強援”這話,背后不是空心炮
6月16日,他親自主持內閣會議,說巴基斯坦表態支持伊朗。
這話看著輕,其實分量不小。巴基斯坦是伊斯蘭世界的重要節點國,雖然軍事力量算不上頂尖,但它的核武地位不容忽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不是一國之援,而是一個伊斯蘭地緣聯盟的可能起點。要知道,伊朗當前最怕的不是敵人多,而是盟友沉默。
佩澤希齊揚還沒停,繼續點出幾個方向:中國、俄羅斯,這倆誰站出來發個聲,伊朗的國際處境就不一樣。
尤其是中國,這幾年跟伊朗的合作是真實在干,能源、金融、防務都有實操支撐。俄羅斯則在敘利亞戰場跟伊朗革命衛隊并肩作戰,不只是嘴上的盟友。
所以佩澤希齊揚說“我們有強援”,不是虛張聲勢,而是主動做出地緣博弈布局。他要用這一句話,向國內安民心,向外界傳信號:伊朗不會是孤軍作戰,也不準備乖乖挨打。
但問題是,這種強援能不能到得及時、給得夠力,是接下來現實要驗證的。
美軍不裝了,德黑蘭危險升級
美軍最近的動作,那就是——不裝了。
F-35、F-22全飛進來了,空中加油機先頭部隊直接飛歐洲站場。CVN-68尼米茲號航母已經靠近地中海,CVN-70卡爾·文森還在阿拉伯海等著接力。美國在中東,不但不退,反而像要鋪開一場大棋局。
特朗普呢?干脆利落,直接在社交媒體上“提醒”德黑蘭老百姓:趕緊撤。你說他這是提醒平民?更像是給下一步空襲做合法化鋪墊。
六套打擊方案擺在桌面上,美國國內卻分裂得厲害——退伍軍人組織反對出兵,說別又把年輕人扔到沙漠里送命;一些國會議員提醒白宮:剛從阿富汗爬出來,別又陷進伊朗泥潭。媒體輿論一半喊打,一半問“值得嗎”。
但你知道美軍的脾氣:一旦部署完成,不見血不收手。
革命衛隊的戰爭邏輯不是防守,而是拖住敵人消耗
關鍵時刻,伊朗的壓艙石是誰?革命衛隊。
他們不是普通的軍隊,而是意識形態武裝、哈梅內伊的延伸手。這次干脆一拆三,把作戰任務分給多路軍團,準備在伊朗的山地、沙漠和地下網絡里拖死敵人。他們知道自己打不過現代空軍,但伊朗國土夠大、地形夠復雜,他們有辦法讓敵人“天天打、打不死”。
瓦希迪把這套思路叫“非對稱持久戰”,說白了,就是在敵人眼皮底下建“隱秘戰場”。
伊朗民兵系統也不是虛設,很多是“兼職戰士”——平時上班,戰時拿槍。他們熟地熟人,一旦開戰就是城市游擊、山區伏擊、地道反擊。
這支體系的關鍵在于,哪怕中央出問題,地方也能自轉。這才是美軍最忌憚的地方——打得贏第一戰,打不贏第二年。
結語:看似對撞,其實是博弈誰先松手
這場戰事還遠沒到結尾。德黑蘭到底能不能保住,不只是看飛了多少戰機、打了幾個目標,而是看伊朗這個國家的統治信念還能不能撐得住、國內外資源能不能調得動。
哈梅內伊的缺席是一種信號,佩澤希齊揚的發聲是一種對沖,美國的增兵則是壓力器,真正的博弈是看誰先露出“退意”。
強援有沒有,不止看誰承諾了什么,更要看誰愿意為伊朗承擔“風險成本”。戰場上一時勝負,不等于戰略層面誰贏了。
伊朗,能不能守住德黑蘭,守住的其實是它在整個伊斯蘭世界的“精神心臟”。而這顆心臟跳不跳得下去,就得看接下來幾天,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人,真打算幫它續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