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 6 月 18 日晚 11 點左右,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星艦” S36 飛船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博卡奇卡進行第十次試飛前的靜態點火測試時發生巨大爆炸。發動機剛剛點火,飛船就突然爆炸并解體,巨大火球沖上天空。
目前,SpaceX 正在調查爆炸原因。此次爆炸事故距離星艦另一型號火箭在印度洋上空發生爆炸僅過去幾周時間,5 月 27 日,“星艦” 實施第九次試飛,火箭第二級飛船進入太空后失控解體。
靜態點火測試是飛行前的常規程序,期間火箭發動機被點燃,但火箭本身被牢固地固定在發射架上,不會真正發射升空。意味著此次爆炸發生時,火箭并未處于發射狀態。
星艦項目自啟動以來就備受全球矚目,馬斯克一直宣城其目標是打造一個完全可重復使用的運輸系統,能夠將人類和貨物送往地球軌道、月球乃至火星,從而開啟人類星際旅行的新紀元。
早在 2012 年,SpaceX 創始人兼 CEO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就提出了星艦的早期概念,當時它被稱為 “火星殖民運輸系統”(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 。此后,星艦不斷進行 “快速迭代” 研發。研發初期,測試的是一款造型小巧的原型機 “星蟲”(StarHopper) 。2019 年,“星蟲” 在測試中不斷突破高度,從最初系留限制試飛時僅騰空 1 英尺,到后續能飛到 150 米的高度,展示了猛禽發動機的初步動力。
隨著 “星蟲” 完成使命退役,SpaceX 開始建造更大的原型機。名為 Mk1 的星艦原型機雖已初具星艦模樣,但其結構在一次低溫加壓測試期間因不能承受壓力而破損,無法進行試飛。之后的 SN1 和 SN3 兩部原型機在地面測試過程中也相繼發生爆炸。SpaceX 并未放棄,用 SN4 原型機開展了 5 次靜態點火實驗,遺憾的是,它在最后一次實驗中爆炸損毀。
直到 SN5 原型機出現,終于成功飛到了 150 米高度,并在附近的降落點降落,SN6 也完成了另一次 150 米高度試飛,這為星艦研發帶來了一絲曙光。
2020 年末,SpaceX 公司開始挑戰 10 公里高度,卻遭遇接連挫折,SN8、SN9、SN10 和 SN11 這 4 部星艦原型機在不同的飛行階段發生爆炸。SN8 雖成功抵達 12.5 公里的高度,但下降過程中速度過快,最終在落地時墜毀;SN9 成功飛到 10 公里高度,卻因一部引擎沒有成功點火,最終在落地時墜毀;SN10 完成了 10 公里的試飛,著陸時火箭底部受損,在落地幾分鐘后發生爆炸;SN11 再次成功抵達 10 公里高度,卻在下降過程中發生爆炸。
經過不斷改進,SN15 原型機終于完成了 10 公里高海拔測試,并完好無損地穩穩降落,這是星艦研發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此后,星艦研發聚焦地球軌道試飛。在 2023 年 4 月,星艦首次與超重型火箭合體試飛,目標是進入軌道,然而火箭成功起飛后,助推器最終無法與飛船分離,導致火箭失去控制,最終在半空中被引爆。2023 年 11 月的二次試飛,雖然 SpaceX 對星艦設計進行了至少 1000 次修改,引入了新的設計,如在飛船和助推器之間引入一排通風口,設計了星艦飛船在超重型火箭助推器仍在推動時就點燃自己發動機的操作,但此次試飛最終仍未成功。
在 2024 年 3 月 14 日的第三次試飛中,33 臺發動機均正常啟動,并在發射 2 分 40 秒后成功進行了熱分離,取得了過去兩次試飛期間沒有達到的進展。不過,在返回大氣層后,SpaceX 的星艦信號丟失,任務提前結束。后續的幾次試飛也并非一帆風順,有成功也有失敗。例如,某次試飛中實現了 “超級重型” 火箭以垂直姿態在預定海面懸停濺落,“星艦” 飛船成功重返大氣層并以垂直姿態在預定海面濺落成功,但也有試飛因猛禽發動機硬件故障等原因導致墜毀。
此次 6 月 18 日的爆炸,又給星艦項目蒙上了一層陰影。但回顧星艦的發展歷程,每一次失敗都伴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改進。SpaceX 一直秉持勇于試錯的精神,不斷在挫折中前行。盡管星艦距離實現馬斯克設想的 “星際航行” 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只要堅持探索,仍充滿希望,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星艦就能真正開啟人類的星際征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