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再次關注到俄烏局勢,老規矩,我們首先回顧一下近期俄烏戰場的最新動態。當地時間6月19日,據俄羅斯國防部最新戰報顯示,在過去的一晝夜間,俄方殲敵1315人,其中俄“西部”集團軍拿下了位于哈爾科夫州的多夫亨克村。與此同時,俄“北部”集團軍也拿下了位于蘇梅州的新尼古拉耶夫卡居民點。
總體來看,俄羅斯近期在戰場上的推進速度有所加快。而究其原因,我認為,近期伊以的開打,給了俄羅斯難能可貴的戰略窗口期。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隨著伊以的開戰,美國正在逐漸陷入中東的戰略困局。而在此背景之下,特朗普根本無暇顧及俄烏局勢的發展。我在前幾天的一篇文章中也有提到過這樣一件事「特朗普在G7峰會上表示,他正在有意拖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并希望俄烏雙方能夠盡快達成協議」。說白了就是,目前的特朗普希望通過減輕俄羅斯的負擔,逐漸逼迫歐洲和烏克蘭認清現實,抓緊結束這場紛爭。
與此同時,隨著伊以的開打,歐洲的戰略重心也出現了稀釋現象。原本已經捉襟見肘的對烏援助,如今也面臨著更多方向的資源分流和政策干擾。中東沖突的升級不僅重新點燃了能源安全、難民潮和恐怖主義的老問題,更迫使歐洲各國不得不在外交、軍事和財政之間重新權衡投入優先級。尤其是法國、德國等傳統大國,已在多個場合表現出對多線承壓的不滿與力不從心。而美國作為歐洲最主要的安全靠山,其在中東地區的戰略重返也逐漸使得北約對烏克蘭的援助議程被進一步邊緣化。因此,對于如今的歐洲而言,烏克蘭問題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不僅“高成本、低回報”,而且還不易脫手。
在此局面下,烏克蘭只能采取一個辦法,那就是拖,拖到伊以戰爭的結束。但我認為,俄羅斯方面并不會給到烏克蘭這個時間窗口。就目前的戰場態勢來看,俄軍已經在多個戰線打開缺口。一旦俄軍北線、東線、南線形成合圍趨勢,烏克蘭的戰略縱深將被迅速壓縮。我們不難發現,俄軍目前在蘇梅方向與哈爾科夫方向的推進已經逐漸逼近第聶伯河以東的核心腹地。這也就意味著,俄羅斯方面有望切斷烏軍南北部隊之間的協同與補給。
而南線若能同步推進至尼科波爾及扎波羅熱以北地區,便有可能與東線部隊實現鉗形交匯,從而徹底切斷烏克蘭軍隊在第聶伯河東岸的全部防御縱深。一旦俄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烏軍將被迫被分割為若干孤立戰區,失去整體的戰略調度能力,屆時烏克蘭即使想“拖”也失去了戰略回旋余地。
當然,烏克蘭方面也明白這個道理,因此接下來的談判,烏克蘭可以說是迫不得已,不得不談。于是乎,就在當地時間19日凌晨,普京宣布了俄烏雙方代表團達成的共識——將于6月22日之后舉行第三輪談判。可以預見,如若伊以戰爭進一步惡化,那么烏克蘭方面很有可能在此次談判中選擇戰略性妥協,以換取戰場方面的喘息。
而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歐洲到底能不能頂住伊以戰爭的壓力,持續對烏克蘭進行援助。就目前的局勢來看,我覺得短期內,歐洲對烏克蘭的援助還不會出現明顯的斷崖式中斷。一方面,歐盟各國在政治層面仍需維持對烏克蘭的基本支持態度,以維持自身在對俄政策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烏克蘭在西方輿論場中仍保有道義優勢,放棄援助將對歐盟內部團結和對外聲譽造成實質性打擊。因此,哪怕實際軍援和財政支持在數量上已趨于緊張,各國仍會通過延遲交付、預算拆分等技術性手段維持“對烏支援不斷”的表象。但從長期來看,歐洲的援助能力將面臨結構性瓶頸。換句話說,歐洲現在能“頂住”,并不代表以后還能“頂住”,而歐洲力竭之時,就將是烏克蘭落敗之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