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防長揚言殺死俄羅斯士兵,俄羅斯做出強烈回應。
2025年7月14日,塔斯社報道稱,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毫不掩飾地表示,若俄羅斯與北約爆發戰爭,德國軍隊將毫不猶豫地在戰場上擊殺俄羅斯士兵,以此維護歐洲的安全和捍衛北約的尊嚴。
不到24小時,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強勢回擊,直指德國正變得危險,仿佛二戰陰影重現。
皮斯托里烏斯在接受采訪時,不只空談“威懾”,而是赤裸裸地攤牌。他強調,德軍雖因二戰教訓而崇尚克制,但面對俄羅斯的“潛在攻擊”,他們已放下包袱,隨時能動手。更扎眼的是,他特意點名立陶宛德軍旅,呼吁記者去維爾紐斯實地見證。
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德國這番好戰言論,怎么看都像是一場危險的“玩火”行為。俄羅斯一直強調,自己沒有攻擊北約的打算,可北約這邊卻總是拿“俄羅斯威脅論”大做文章。之前,莫斯科就多次駁斥有關俄羅斯計劃攻擊北約的猜測,認為這純粹是“無稽之談”。結果呢,德國這時候突然跳出來放狠話,這不是故意制造緊張氣氛嘛。
別以為這只是一時嘴快。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這句狠話,背后是整個德國心態的悄然巨變。二戰后的幾十年里,德國像一個做錯了事的孩子,在國際舞臺上總是低著頭。軍事上自我閹割,花錢克制,出兵更是想都不敢想。這既是贖罪,也是一種生存策略。
但烏克蘭的炮火,仿佛一聲驚雷,把德國人給炸醒了。這不僅僅是家門口著了火,更是喚醒了他們心底一個沉睡已久的夢——那個關于“帝國榮光”和“再次偉大”的宏大敘事。這種被壓抑了半個多世紀的民族抱負,終于找到了一個宣泄的出口。
所以,皮斯托里烏斯的“殺戮宣言”,根本不是什么失言,而是一次精心計算的亮劍。他說,德國派到立陶宛的那個旅,是二戰后首次在海外常駐這么大一支部隊。這哪里是協防?這分明是在告訴全世界:那個溫順恭良的德國,已經死了。
他們正在親手撕下貼了80年的“和平主義”標簽,試圖從美國人手里接過歐洲安全方向盤,自己來當司機。
說白了,德國需要一個強大的“敵人”,來正當化自己擴軍強國的野心。俄羅斯,就是他們選中的那個完美靶子。有了這個靶子,增加國防預算就順理成章,打造一支讓人生畏的國防軍就名正言順,最終實現那個不好意思說出口的“德國再次偉大”的目標,也就水到渠成。
這是一種“后羞恥時代”的集體心理。德國不想再道歉了。德國人覺得自己在“覺醒”,可在俄羅斯人聽來,這聲音熟得可怕。
普京的發言人佩斯科夫那句“德國又變得危險了”,絕不是一句簡單的外交辭令。它連接著一段血腥的歷史。對于整個俄羅斯民族而言,德國這個名字,曾意味著焦土、屠殺和數千萬條人命。他們爺爺輩的骨頭里,都還刻著德軍坦克的履帶印。這種寫進基因里的恐懼和仇恨,一旦被觸碰,反應必然是激烈且敏感的。
俄羅斯一直覺得北約東擴是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現在,德國直接把一個旅的兵力,插在緊挨著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的立陶宛。這在莫斯科看來,已經不是刀架在脖子上了,這是槍口頂住了太陽穴。
俄羅斯的邏輯很簡單:我沒想打你,但你為什么要把槍上膛還對準我?你們嘴里的“俄羅斯威脅論”,不就是為了干這事找的借口嗎?
從梅德韋杰夫到拉夫羅夫,俄羅斯高層的警告一個比一個嚴厲,翻譯過來其實就一句話:別惹我,后果你承擔不起。他們畫下的紅線無比清晰,德國如果真的敢動手,俄羅斯“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這可不是嚇唬人。一個把衛國戰爭勝利視為民族圖騰的國家,在國家安全問題上,從來不會跟你開玩笑。
眼下的歐洲,就像一輛高速對開的汽車,德國和俄羅斯坐在駕駛位上,誰也不肯踩剎車。德國想證明自己“敢打、能打”,從而在歐洲內部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俄羅斯則要用強硬的姿態告訴所有人,自己的戰略底線不容侵犯。
而旁邊副駕上的美國,揣著明白裝糊涂。它巴不得德國這個“大塊頭”多出點力,好讓自己能從歐洲抽身。但它也怕玩脫了,真把俄羅斯這頭熊給惹毛了。歐洲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比如法國,看著德國這么激進,心里恐怕也在犯嘀咕:你想當老大,問過我沒?
這場游戲的刺激之處在于,誰先眨眼,誰就輸掉了氣勢和未來的戰略主動。可最危險的也恰恰在于,如果誰都不眨眼呢?
一旦擦槍走火,誰來滅火?德國真的為一場現代化的全面戰爭做好準備了嗎?它部署在立陶宛的那個旅,在俄羅斯的鋼鐵洪流面前,又能撐上幾天?這些問題,皮斯托里烏斯在放狠話的時候,不知道想過沒有。
“克制文化過去了”,這話從一個德國防長嘴里說出來,對整個歐洲都是一種刺耳的警報。俄羅斯說“德國正變得危險”,其實也是在提醒整個歐洲:忘了1939年是怎么開始的了嗎?
看看今天的世界。西邊的德國,東邊的日本,這兩個二戰的策源地,仿佛約好了似的,在二戰結束近80年這個節點上,同時開始躁動不安。
他們都在試圖掙脫戰后秩序的束縛,都在渴望重建昔日的“榮光”。這背后,是復雜的民族心理,也是冰冷的地緣政治現實。當年的枷鎖正在松動,被壓抑的野心自然會重新滋長。
這種基于歷史恩怨和現實野心的博弈,充滿了高度的不確定性。政客們在地圖上指點江山,嘴里喊著“殺戮”和“危險”,這都是他們博弈的籌碼。可一旦籌碼變成了炮彈,為之買單的,永遠是那些只想過安穩日子的普通人。
我們批判的,不是一個國家正常的國防需求,而是那種試圖用塑造外部敵人、煽動民族仇恨的方式,來刺激國家崛起的危險路徑。這種思想的火苗,一旦燃成大火,吞噬的將是整整一代人。
歐洲的火藥味,不僅考驗著柏林和莫斯科的決策者,也在拷問著整個世界的良知。是各退一步,在沖突的懸崖邊上停下來?還是相互加碼,直到把所有人都拖進深淵?戰爭的扳機,往往就扣在這些看似遙遠的豪言壯語里。
當“殺死敵人”不再是禁忌,而是可以公開討論的選項時,和平的倒計時,或許就已經在悄悄啟動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