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在全球降低能耗的背景下,歐盟及法國、德國等國家地區推出高效節能的政策,推動全球工業電機行業加速發展。
一、產業鏈
工業電機產業鏈上游為原材料及零部件,原材料包括電解銅、合金鋼、硅鋼、絕緣材料等,零部件包括定子、轉子、軸承、機殼、冷卻風扇、繞組等;中游為工業電機,分為直流電機和交流電機;下游應用于汽車、發電設備、家電行業、鋼鐵行業、化工行業、建材行業等領域。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工業電機產業鏈以上游高純度導磁材料(低鐵損硅鋼)及特種結構件為基礎,中游交直流電機技術分化(永磁同步電機實現95%+超高效率、BLDC精準調速)支撐下游多領域核心動力需求——新能源汽車驅動依賴功率密度突破、重工業場景需防爆/耐腐蝕強化設計、家電節能升級推動變頻技術普及;未來發展聚焦 稀土永磁減量化(鈰鐵硼替代)、 智能診斷系統(振動監測精度±0.01mm)及 模塊化集成(電機-控制器一體化),同時亟需突破硅鋼片性能瓶頸(鐵損降至3.0W/kg)、高功率密度散熱技術(熱管理系統效率提升30%)等挑戰。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上游分析
1.電解銅
(1)產量
電解銅的主要消費領域包括電力、家電、交通運輸、機械電子和建筑等。近年來,隨著產能的擴張,國內電解銅產量持續上升。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有色金屬電解銅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潛力分析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電解銅產量達到1364.4萬噸,近五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7.34%。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電解銅產量將增長至1450萬噸。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2)重點企業分析
當前電解銅行業呈現“資源綁定型”與“技術精益化”雙軌并行格局,頭部企業依托自有礦山資源(如江銅德興銅礦)或海外布局(如紫金剛果金項目)強化原料控制力,同時通過工藝升級(雙閃/富氧熔煉)和循環經濟(再生銅占比提升)優化成本結構;區域布局呈現資源省份(江西/云南)與港口基地(山東/廣西)協同態勢,技術競爭焦點轉向高端材料(銅箔/合金)開發與綠色低碳轉型,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背景下,縱向產業鏈整合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分水嶺。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硅鋼
(1)產量
目前,我國硅鋼在產能和產量上均居世界首位,硅鋼從生產工藝、裝備到產品開發等均取得巨大進步。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有色金屬電解銅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潛力分析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硅鋼產量達到1610萬噸,同比增長9%。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硅鋼產量將接近1700萬噸。
數據來源:中國金屬學會電工鋼分會、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重點企業分析
當前硅鋼產業呈現“高端化提速”與“全鏈整合”雙軌并行趨勢,頭部企業依托工藝創新(如低溫高磁感技術、薄帶鑄軋)加速高牌號產品迭代,同時通過縱向延伸產業鏈(硅鋼→變壓器/電機)構建協同優勢;產能擴張聚焦新能源領域(車用高牌號認證產能增長30%),但中低端市場結構性過剩加劇競爭分化,未來技術壁壘將集中于 超薄規格制備(≤0.20mm)與 低碳工藝突破(單位能耗降低15%+),而國際標準話語權與原料成本控制力仍是行業共同挑戰。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絕緣材料
絕緣材料領軍企業正加速向高壁壘領域滲透,核心技術集中在耐高溫材料(聚酰亞胺/有機硅)、高頻介質材料(覆銅板基材)、復合絕緣結構件三大方向。應用創新深度捆綁新能源電力設備(尤其風光儲及電動汽車三電系統)與高端裝備國產化需求(特高壓/航空航天),產業鏈布局呈現“基材自研+特種配方+場景定制”垂直整合趨勢。國際競爭焦點正從單純產能替代轉向標準制定權爭奪(如UL/GB耐電暈標準融合、IEC高溫壽命驗證體系),后續發展動能將取決于納米涂層改性技術、生物基絕緣材料等前沿領域突破進展。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軸承
(1)產量
軸承行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基礎產業,我國軸承產量呈現增長的趨勢。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中國主軸軸承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顯示,2023年中國軸承產量約275億套,較上一年增長6.18%,2024年約為296億套。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軸承產量將超過300億套。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重點企業分析
軸承制造行業作為機械工業的關鍵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全球市場展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軸承市場,正積極推動技術創新與國產替代。重點企業主要包括人本股份、瓦軸集團、五洲新春、光洋股份、萬向錢潮,具體如圖所示: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中游分析
1.市場規模
隨著工業電機在能效、性能、可靠性等方面不斷改進,各領域對高效節能電機需求不斷增長,中國工業電機市場規模穩步增長。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工業電機市場調查與行業前景預測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工業電機銷售收入達到約3880.3億元,近五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4.2%。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工業電機銷售收入將達到4074.3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市場結構
工業電機按照工作電源種類可以分為交流電機和直流電機。其中,交流電機是用于實現機械能和交流電能相互轉換的機械,由于交流電力系統的巨大發展,交流電機已成為最常用的電機,在中國工業電機市場中的占比達到54.6%。直流電機是能實現直流電能和機械能互相轉換的電機,當它作電動機運行時是直流電動機,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作發電機運行時是直流發電機,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直流電機在中國工業電機市場中的占比達35.74%。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競爭格局
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發展,國內一些工業電機企業已經在技術研發、產品質量和市場份額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逐步打破外資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壟斷地位。2023年中國工業電機(中低壓)市場前5名工業電機供應商占據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臥龍電驅以14%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其次佳木斯電機、茵夢達、ABB和皖南電機,分別以9.5%、6.5%、6.0%和5.5%的市場占有率緊隨之后。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企業核心競爭力
當前中國工業電機行業呈現國際化競爭與綠色技術雙軌并行的特征,頭部企業通過高效節能設計(如IE5永磁電機)、智能化集成能力(AI能效優化、預測性維護)、極端環境適配性(極地/防爆認證)及全產業鏈服務(從定制化到運維閉環)構建競爭壁壘。政策驅動下,新能源配套與高端裝備國產化成為核心增長引擎,未來競爭將聚焦于碳足跡管理(綠電制造、材料回收)、跨生態協同(如工業5G、數字孿生)及新興市場滲透(一帶一路、東南亞),同時需應對原材料成本波動與國際標準壁壘的挑戰。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5.重點企業分析
目前,中國工業電機A股相關上市企業數量較少,其中江蘇省分布最多,共9家。浙江省和廣東省分別有5家和3家,排名第二第三。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下游分析
1.汽車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5年5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4.9萬輛和268.6萬輛,環比分別增長1.1%和3.7%,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1.2%。2025年1-5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82.6萬輛和1274.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7%和10.9%。
數據來源:中汽協、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風電設備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風力發電設備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預測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風電機組新增裝機14388臺,容量8699萬千瓦,同比增長9.6%。截至2024年底,累計裝機超過20.9萬臺,共計56126萬千瓦,同比增長18.3%。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風電機組累計裝機容量將超過60000萬千瓦。
數據來源:CWEA、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鋼鐵
隨著工業生產穩步回升,國內制造業用鋼需求上升,我國鋼材產量呈現平穩增長的趨勢。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鋼材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鋼材累計產量達139967.4萬噸,較上年增長1.1%。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鋼材產量將達到140552.4萬噸。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工業電機市場調查與行業前景預測專題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情報、行業研究報告、行業白皮書、行業地位證明、可行性研究報告、產業規劃、產業鏈招商圖譜、產業招商指引、產業鏈招商考察&推介會、“十五五”規劃等咨詢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