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伊朗和以色列打得熱火朝天,那邊俄羅斯卻賺得盆滿缽滿。
據俄羅斯媒體《莫斯科時報》報道稱,在以色列和伊朗沖突爆發之后,俄羅斯的旗艦能源產品“烏拉爾原油”價格大幅飆升,漲幅高達15%。
【俄羅斯石油價格在伊以沖突后上漲】
作為俄羅斯國家預算和國家戰爭基金的主要貢獻者,“烏拉爾原油”的價格之前一直處于低迷狀態,沖突發生前,該原油交易價格為每桶不到 4400 盧布(折合人民幣約為402元),為兩年來的最低水平。沖突之后,烏拉爾原油交易價格就上漲到了每桶 5,000 盧布(約為457元),并且還在持續上漲中。
路透社報道稱,除“烏拉爾原油”外,布倫特原油的價格也在飆升,短短幾個小時內一度上漲13%,最高沖到了每桶78.50美元(人民幣563元),這一漲幅是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最大的一次單日暴漲。
另外,俄羅斯股市也在上漲。伊以沖突爆發后,俄羅斯股市隨即開盤上漲,石油、天然氣、黃金等資源類股票一馬當先。
數據顯示,俄羅斯最大的幾家能源公司,包括俄羅斯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蘇爾古特石油公司和韃靼石油公司,在短短三個小時的交易時間里,市值合計上漲了5500億盧布,約合69億美元(人民幣495億元)。
這筆“從天而降”的財富對于當前經濟形勢不佳、財政吃緊的俄羅斯來說,無疑是“及時雨”。
【伊朗油庫被以軍轟炸成火海】
要知道,由于前段時間全球油價持續低迷,再加上盧布升值抑制出口,俄羅斯政府財政吃緊。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5月來自能源行業的財政收入暴跌至5127億盧布,創下2023年1月以來的最低記錄。
但現在情況瞬間改觀。戰爭一打響,油價就被抬了上去,財政收入自然也就水漲船高。簡單說,別人打仗流血,俄羅斯卻靠“漲價”回血了。
為什么戰爭能讓俄羅斯受益?道理很簡單。
我們都知道,中東是全球最為核心的石油生產和運輸區域,而沖突的爆發會導致能源供應受到限制甚至完全中斷,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一旦沖突開始之后,風險溢價就會飆升,市場緊接著就會提前上調油價,鎖定避險資產。而俄羅斯作為全球第三大原油出口國,自然是直接受益者之一。
從這個角度看,伊朗和以色列的這一戰,幫了俄羅斯的“大忙”。
隨著沖突的不斷升級,伊朗很可能會關閉霍爾木茲海峽,而一旦它們這樣做,將直接影響到全球五分之一的原油運輸通道。到那個時候,油價可能會迅速飆升到3位數,每桶破130美元也不是天方夜譚。
退一步想,即便沖突不會升級到封鎖海峽的地步,但只要局勢持續升級,地緣政治一直處在不穩定的情況下,油價就會持續維持在高位狀態。對俄羅斯來說,這等于“坐在家里賺錢”,兵不血刃地實現財政回血。
【俄羅斯稱相比士兵伊朗更需要俄方的防空系統】
目前伊以沖突仍在持續發酵之中,雖然俄羅斯是伊朗的盟友,但目前俄方似乎并沒有派兵幫伊朗的打算。
日前,俄羅斯方面發布了撤僑公告,而且俄國家杜馬委員會副主席朱拉列夫也明確表示:伊朗不應該指望俄羅斯派兵支援,并強調稱相比于士兵,伊朗更需要的是俄羅斯的防空系統。
這意思很明白了,俄方不僅沒有打算出兵,而且還在抓緊機會推銷自家的S-400防空系統。
俄羅斯為什么對自己的盟友如此冷漠?除了石油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俄羅斯正忙于烏克蘭沖突,俄軍本身的兵力和武器還得靠朝鮮支援,騰不出多余的精力幫伊朗;而且,俄方現在的戰略是“穩出口、保能源、促談判”,并不想被拖入中東泥潭。
可以說,伊以打得越激烈,國際社會就越焦慮,而普京卻越能在“亂中取利”。只要不是全面戰爭、只要不波及俄羅斯利益,俄方可能就會繼續隔岸觀火,甚至暗中“樂見其成”。
當然,我們也不能光說俄羅斯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畢竟普京之前也曾積極表態,稱愿意充當伊以沖突的調停者,不過俄方究竟有沒有能力當這個調停者還是兩說。
不可否認,伊以沖突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而俄羅斯的獲利再次說明一個事實:在當前動蕩的國際環境下,誰掌握了能源,就掌握了主動權;誰能靈活利用沖突,就能逆勢而起。
對中國而言,我們當然希望中東和平穩定,但也不能忽視這種地緣沖突帶來的戰略風險和市場機會。未來一旦油價大幅波動、全球供應鏈受擾,我們需要提前做好預案,確保能源安全和產業鏈穩定。
在這個動蕩的時代,真正的大國,必須學會在風暴來臨之前,未雨綢繆,而不是臨陣驚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