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至19日,鋼鐵長龍穿行于湘西翠色屏風間,“發現最美鐵路·閱黔常秀美風光”發現團成員沿著黔常鐵路繼續向武陵山區腹地深入。
6月18日10時許,列車載著發現團成員駛離張家界西站,奔向龍山北站。車廂中,長沙客運段長沙動三車隊帶來的“湘”味花鼓戲率先點燃氣氛。身著絢麗苗族服飾的男女演員,一曲《劉海砍樵》情韻悠長,對唱間盡是“湘味”。
曲終意未盡,隨后的文明乘車出行宣講問答,旅客們競相搶答贏文創禮品,文明乘車的理念悄然浸潤人心。
甫一抵達龍山北站,發現團成員便感受到濃郁的地域風情。客運人員在候車大廳介紹起龍山縣獨特的“惹巴”文化和龍山北站“惹巴龍山”黨內服務品牌。
龍山縣地處湘鄂渝邊陲,榮膺“中國土家織錦之鄉”“中國土家擺手舞之鄉”等40余項國字號品牌,珍存著12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惹巴,土家語意為“美好家園”。
11時,彌漫著“惹巴”氛圍的候車大廳,一群身著土家族盛裝的表演者從旅客中奔跑而出,停在中央。四名鼓手槌落如雨,豪邁奔放,土家舞蹈表演者踏著鼓點節拍,甩動雙臂,旋轉跳躍。
在陣陣鼓聲中,旅客紛紛駐足觀看、拍照錄像,還有不少旅客加入舞蹈隊伍,歡笑與鼓樂聲交織,形成了一幅幅動感十足的畫面。
這正是土家族文化的瑰寶——擺手舞。作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擺手舞是承載著土家人祭祀祈福、歡慶豐收、凝聚族群情感的古老藝術,其靈魂在龍山這片沃土上從未消散。
正因黔常鐵路貫通,龍山北站得以率先探索“鐵路+文旅”融合之道。這里不僅成為旅客往來的驛站,更是“惹巴”文化向外遞送的名片。
高鐵飛馳,如今,長沙至龍山從7小時跋涉縮至不足3小時,織就“長沙3小時旅游圈”。2024年龍山縣游客量猛增至652.91萬人次,旅游收入65.77億元,較黔貴高鐵開通前的2019年勁增17.32%與28.23%。
“鐵路如金線,將來鳳與張家界、鳳凰古城等璀璨明珠巧妙串聯,為這方湘西秘境注入澎湃活力。”龍山縣文化旅游廣電局局長曾凡勇說。
6月19日10時,發現團成員抵達桃源站。桃源站站房設計以“桃花花瓣”為意象,非對稱而均衡的布局中,大跨度弧形屋頂如花瓣舒展。8000平方米站廳內,一幅《桃花源記》山水文化墻尤為奪目。
黔常鐵路開通以來,桃源人可便捷直達張家界、長沙、廣州、上海,高鐵帶來的客流,也正為這個詩意棲居地注入新的活力。
當日14時,發現團成員步入常德站北站房,“桃花”元素也處處綻放。候車大廳匠心獨運,以“空中花園”為理念,中央“桃花島”巧妙布置咖啡、茶飲,既拓展了候車空間,更營造出悠然棲居的舒適感。
常德站“小柳樹”黨團員服務隊忙碌在候車廳中。十余年來,“小柳樹”品牌累計為7.5萬余名旅客提供預約服務、失物招領、重點幫扶等多項貼心服務,為超過萬名特殊旅客提供優質服務,得到了許多的點贊和好評。
自古“川黔咽喉,云貴門戶”的常德,在新常德站北站房啟用后,真正蛻變為集普鐵、高鐵于一身的綜合樞紐,實現高鐵、普鐵、公交、出租、長途客運的無縫換乘。
據了解,6月30日后,伴隨渝廈高鐵重慶段貫通及新季度調圖,常德站將新增40趟列車。成都、重慶方向高鐵首次開行,行程由漫長8.5小時、14.5小時大幅壓縮至3到4小時。
湘西北與川渝時空距離驟然拉近,一條游走于山水間的鋼鐵長龍,正為這片詩意土地煥發著蓬勃生機。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圖:記者 趙文煦 凌子旎
文圖:通訊員 集團宣傳部 劉毅 張家界車務段 謝鑿臏 楊森
編輯:吳帆
審核:趙岳
監制:曾佳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