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勛
近年來,“新中式”旅游風潮席卷全國,打卡古鎮古城、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參觀博物館等活動,正逐漸成為旅游市場的熱門選擇,備受廣大游客的青睞與追捧。齊魯蛙眼梳理發現,近期由古城運營、管理引發的爭議事件呈現高發態勢,蛙眼輿情對此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分析,以掌握相關動態。據不完全統計,近期涉及此類輿情包括央視《焦點訪談》關注湖南張家界大庸古城淪為“空城”;江西瑤里古鎮收門票致不滿,村民紛紛指引游客逃票;云南麗江古城面向游客征收50元/人維護費引發爭議。
央視《焦點訪談》關注湖南張家界大庸古城淪為“空城”
6月27日晚間,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推出專題報道《人造古城何成“空城”》,聚焦張家界市大庸古城項目在建設及運營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該項目總投資約25億元,然而運營三年多來,累計虧損已超5億元;今年上半年,僅有2300人購票入園,日均購票人數還不到20人。報道播出后,張家界市迅速作出反應,6月28日上午,張家界市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并部署相關整改工作。據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顯示,自6月27日至7月10日,相關話題全網信息量約4.5萬條。
輿情走勢圖(圖自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
信息分布占比(圖自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
圖自央視《焦點訪談》
點評:
輿論普遍認為,大庸古城淪為“空城”,根源在于開發模式有誤。一方面,項目規劃時,未深入調研市場需求與當地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當地為謀政績、盲目推進大型文旅項目,卻不顧其與城市整體發展的適配性,致使項目運營舉步維艱,淪為城市包袱。此事件不僅損害了張家界的旅游形象,阻礙了當地文旅產業發展,更給全國文旅項目開發敲響了警鐘。
江西瑤里古鎮收門票致不滿,村民紛紛指引游客逃票
7月10日起,網傳江西景德鎮瑤里古鎮景區周邊設卡向進入人員收費,此舉未與村民充分溝通,給村民出行、親友往來帶來不便。不少村民在社交平臺發文提醒游客不買門票,還張貼告示指引免費入村。7月14日,景德鎮瑤里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發公告致歉,恢復景區原有經營管理模式。據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顯示,自7月10日至7月17日16時,相關話題全網信息量約6800余條。
輿情走勢圖(圖自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
信息分布占比(圖自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
瑤里古鎮風光,圖自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點評:
輿論紛紛批評收費之舉讓瑤里古鎮“煙火氣”幾近消亡。不僅如此,有觀點指出,瑤里古鎮在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方面權責模糊不清。更要緊的是,運營商秉持的“門票”思維,正破壞著古鎮的靈魂。這提醒文旅行業,古城運營務必破解“門票”思維。
云南麗江古城面向游客征收50元/人維護費引發爭議
2025年7月,云南麗江發布《麗江古城維護費征收管理辦法》,宣布自8月1日起正式實施每人50元的古城維護費征收政策,單次繳費有效期為365天,期間游客可不限次數進入麗江古城核心區域。這一政策迅速在社交媒體平臺引發熱議。據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顯示,自7月17日至7月18日12時,相關話題全網信息量約1.36萬余條。
輿情走勢圖(圖自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
信息分布占比(圖自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
麗江古城風光,圖自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點評:
麗江官方在話題升溫后,通過“麗江古城”小紅書賬號回應,稱政策是正常修訂且不調整現行征收方式,但未能平息爭議,公眾質疑轉向古城保護與旅游開發矛盾。不少觀點認為,麗江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文化傳承的公共屬性,維護成本理應由公共財政承擔,而非通過專項收費轉嫁給游客。同時,亦有觀點認為所謂“維護費”透明度缺失。對此,能否將古城保護成本合理分擔是化解矛盾的重點。
現存共性問題:
從三起事件可看出當前古城在運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系統性短板:
一、“門票依賴”與公共屬性沖突。麗江古城征收維護費被質疑“變相門票”;瑤里古鎮“圈地收費”引發村民抵制,村民強調古鎮產權歸屬居民;大庸古城因缺乏文化價值支撐進而無人問津,暴露“人造古城”的公共資源浪費。這些案例皆警示:過度逐利忽視公共屬性,古城發展終將陷入困局。此外,不少網評認為國內眾多古城“重硬件輕文化”,同質化嚴重,存在“千城一面”的現象。
二、利益分配制度存在矛盾。由上來看,麗江商戶擔憂收費導致客流減少;瑤里古鎮村民因門票導致門店客流減少,直接下場引導游客逃票;大庸古城低客流高空置率致使商戶經營困難。這些案例表明,運營方、產權所有者之間不合理、不透明的利益分配正嚴重制約著古城可持續發展,平衡各方利益已刻不容緩。
三、決策機制亟待完善。不少觀點指出,麗江新規屬于“模糊征收”,實行起來損害游玩體驗;瑤里運營方無征兆設卡收費,缺乏“契約精神”;大庸古城則是倉促立項,超預算且逾期交付。這些案例皆反映出,古城運營決策缺乏科學規劃與公眾參與,完善決策機制已刻不容緩。
系統性解決路徑:
一、重構開發邏輯,解碼文化基因。每一座古城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對此,可深入挖掘古城的歷史文脈,梳理其獨特的歷史事件、名人故事、民俗習慣等文化元素,并將其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內容。同時,還可充分發揮當地居民的主觀能動性參與文化保護與傳承,讓古城的文化基因真正“活”起來。
二、創新盈利模式,打造差異化IP。在文旅市場中,差異化競爭是制勝的關鍵。一方面,通過“文化+”的模式,將古城的文化資源與文創、研學、演藝、民宿等業態結合起來,打造全產業鏈的文旅生態。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打造線上IP,擴大古城的影響力。
三、優化決策機制,形成責任閉環。古城運營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涉及多方利益相關方。為此,要形成責任閉環,包括建立涵蓋文旅主管部門、運營方、當地居民、商戶等參與的決策平臺,平衡各方利益。此外,要建立科學考核體系,將文化保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多維度納入其中,避免過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長遠發展。同時,還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市場反饋和游客需求,及時優化運營策略,確保古城的持續發展。
(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蛙眼輿情分析師 劉道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