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5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海)進入第二日議程。與往年聚焦大模型參數競賽不同,今年展會的核心關鍵詞首次轉向“智能體(Agent)”。榮耀、阿里云、騰訊、聯想等科技企業密集發布智能體戰略,宣告人工智能技術正式從底層模型研發邁向場景化應用落地。行業共識指出: 2025年將成為“智能體爆發元年” ,移動終端交互模式正從“以APP為中心”轉向“以智能體為中心”,未來五年全球個人AI智能體數量預計突破百億量級。
一、技術變革:智能體如何重塑人機交互?
“大模型是基礎能力,而智能體是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橋梁。”榮耀AI產品專家張沖在MWC現場表示。據其介紹,榮耀已構建多模態MagicVL端側大模型及MagicSpeech語音大模型,并成為首個支持MCP開放協議的終端品牌。該協議旨在解決設備互聯互通問題,加速智能體規模化落地。
技術突破點在于:
交互革新:用戶可通過自然語言指令完成復雜操作(如“幫我訂機票并同步至日歷”),無需跳轉多個APP;
端云協同:端側設備處理即時需求,云端大模型提供深度分析,平衡效率與隱私;
場景融合:阿里云Mobile-Agent落地比亞迪車機系統,用戶通過語音即可聯動阿里生態App,實現座艙內“一句話操控”。
二、行業競速:科技巨頭如何布局新賽道?
消費端:榮耀、聯想等終端廠商聚焦個人智能體。聯想“天禧AS系統”已覆蓋PC、手機、平板及IoT設備,目標是為用戶提供跨設備無縫體驗。
企業端:騰訊云推出智能體開發平臺,覆蓋從訂咖啡到物流管理的B端場景;阿里云則與比亞迪合作探索車載智能體商業化。
城市級應用:聯想與宜昌共建“城市超級智能體”,整合大模型技術推動智慧城市4.0建設,覆蓋交通、能源等多維管理。
英特爾與面壁智能聯合發布的“車載大模型GUI智能體”則揭示了另一趨勢:端側AI正成為智能座艙新標配。
三、挑戰與隱憂:爆發元年仍需突破三大瓶頸
盡管前景廣闊,但智能體規模化落地仍面臨挑戰:
端側算力限制:當前設備難以支撐7B以上大模型的復雜推理,導致響應延遲與隱私風險;
數據安全與標準缺失:用戶數據權限界定、價值分配方案尚未形成行業統一規范;
網絡基建要求:無線網絡演進速度需匹配AGI(通用人工智能)發展需求,否則將制約體驗升級。
學界亦發出警示:主流媒體引入智能體時需嚴守“人類把關”原則,避免虛假信息傳播。
四、未來從技術競爭到生態競爭
“未來AI的競爭不再是參數比拼,而是用戶能否真正用起來。”行業觀察人士指出,2025年智能體發展的核心命題已轉向生態構建與商業閉環。榮耀、騰訊等企業推動的開放協議與開發平臺,正是為降低開發門檻、加速生態繁榮。
市場預測顯示,隨著端云協同技術成熟及5.5G網絡普及,2026年智能體將進入消費級爆發期。到2030年,全球個人AI智能體用戶量或逼近百億,徹底重構人機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