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澤光
在美麗的重慶榮昌,無論是大街小巷或是夏布小鎮的青石板路上,人們總會聽見有人用三塊楠竹金錢板敲出清脆悅耳歲月的回響。這人是區文化舘創作部主任臨近退休60歲的蔣澤光,他生長在雙河雙柏樹的山村,與東方梵高一一國畫大師陳子同鄉,1976年跟隨竹琴大師楊慶文學唱竹琴,后在村小慶六一兒童表演獲獎,在楊慶文老師舉薦下,于1982年拜師金錢板大師鄒忠新學習金錢板。1984年拜吳文老師學講評書,當陽光掠過他手掌上的老繭,竹板與銅錢震顫出的韻律里,藏著的是蔣澤光文藝世家九代人執著的守望,更是承載著千年榮昌文化底蘊的深厚內涵。他既有家庭傳承的溫度,也有城市文脈的滋養,更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領導,長者,師兄弟、姐妹們的托舉。
四川金錢板大師鄒忠新(右)為徒弟蔣澤光傳授金錢板藝術
1984年蔣澤光拜吳文(右)為師學講評書
土溝瓦房里的啟蒙印象
1965年,蔣澤光出生在榮昌雙河公社的一間土溝瓦房里。出生前,他祖祖背著夏布袋子不是走街串巷,就是進村走戶,送財神、說唱四言八句、打快板、金錢板:金錢板打得叮當響,換回的苞谷雜糧艱難地供著一家人糊口度日;爺爺在私塾里教《三字經》,課余時間便教孩子們打快板;蔣澤光出生時,父親本是榮昌師范學校的才子,卻因家境貧困輟學,農閑時便背著金錢板走村串戶,送財神、講四言八句、唱壽歌,用民間曲藝演唱的方式換一些零碎錢支付家里稱鹽打油的零用開支。
婆婆農閑時總是端根短板凳在淘屋大門口坐起納鞋底,邊納嘴里邊哼的歌謠“學好本領勝大秋,技藝裝在肚皮頭,白天不怕人借走,晚上何懼強盜偷。”她邊啍便成了蔣澤光最早的啟蒙印象。5歲那年,蔣澤光打著光腳板,系條夏布褲,穿件麻沙衫坐在灶頭邊,看父親用掏火棍敲著搪瓷洗臉盆唱《二十四節氣歌》,他聽得入了神,連柴灶里的火星都濺在他的褲腳上了,他卻還盯著父親翻飛的手指目不轉睛。父親抄起一根竹條當板:“澤光,你給我看好了,這板眼就是莊稼的樣子,必須扎扎實實落在土里頭。”蔣澤光雙眼鼓得圓圓的,不曉得是怎么回事,父親見狀便說:“這叫板,眼。也就是說有了板就有眼,唱這些要有板有眼。”蔣澤光一下回過神來把腦殼抓了幾下對著父親笑著點了點頭,這時,他才發現褲腳已燒了好幾個洞,只好將褲腳拴起一個疙瘩。第二天,母親知道了埋怨了幾句,找了一塊舊布在煤油燈下給他縫補了好一個時辰。說起這事蔣澤光記憶猶新,哈哈兒打得溜溜圓。
1971年,蔣澤光用篾刀削了三塊硬頭黃竹板藏進母親縫的夏布書包里。數學課上走神打板被老師沒收,可怎么也沒想到在星期天的清晨,老師竟然帶著兒子來找他學“手藝”:“聽你打的《叮叮當》,比廣播里的還熱鬧。教教我兒子要得不?他硬是想學得瞌睡都睡不著。”小蔣澤光一聽,臉都紅起果子泡:“老師,我這個算啥子手藝哦,王三要學嗎?跟著我唱就是了噻。”少年的板聲從此跳出灶房,在稻場壩、公社大會堂蕩出了回響,驚飛了屋檐下啄食的麻雀。雙河公社的老書記曾拍著他的肩膀說:“小蔣,公社文化站的竹板隨便用,只要你肯把老祖宗傳下的東西敲出個花樣來。”這顆埋在田坎里的種子,就這樣被時代的雨露悄悄地澆灌。
從公社舞臺到央視鏡頭
1982年,17歲的蔣澤光被公社黨委書記“搶”進文化站——他在文藝匯演上用竹板敲著《反順話》,逗得社員們笑得前俯后仰。并發揮祖傳書法、繪畫技藝特長,堅持三天一場,更換鄉政府黑板報。每月9元工資,他都要拿出半個月的錢去買楠竹做金錢板。煤油燈下,他對著鏡子練打唱說演,竹板打在肩上發出“噗噗”悶響,驚得屋梁上的燕子嘰嘰喳喳地朝遠處飛去。隨著改革開放,文藝繁榮,全國各地評書盛行,擁有7萬多鄉民聚居的雙河文化站茶園,為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增加效益,文化站站長陳昌志,特派蔣澤光到縣城工人俱樂部,請正在那里講評書的吳文到雙河茶園講評書,蔣澤光利用此機會,便拜吳文為師系統學習評書技藝,后來參加了吳文主演的《人狗情未了》《我是一個兵》《又見王保長》》《傻兒夫妻小神郎》《棒棒軍》《火鍋傳奇》等影視劇拍攝。
1985年蔣澤光在首屆榮昌文藝匯演中榮獲一等獎
1985年,蔣澤光自編自演的《巧計》掀起波瀾:“清溪流水繞雙河,山山相連奇花多。翠竹叢中房一座,這一家人就姓羅……”這段優美的唱詞,讓他捧回首屆榮昌文藝匯演一等獎,更登上央視3套,高興了半年。當重慶電視臺記者的攝像機鏡頭對準這個蹲在后臺啃冷饅頭的農家青年時,榮昌街頭挑貨擔的大爺都會哼兩句“清溪流水繞雙河,山山相連奇花多…”。時任榮昌縣(現區)雙河文化站老站長陳昌志特意自己出50元專款:給這滿臉娃娃氣的蔣澤光換了套像樣的楠竹板,在會上打起哈哈說:“這是我們榮昌的‘文化使節’!必須打扮打扮。”特意將自己女兒的一套西裝送給蔣澤光表演金錢板用。
2009年蔣澤光父女倆參加央視《歡樂中國行》表演(左:李玟、右:張蕾)
更讓他手抖的是,1982年春節,鄒忠新大師托竹琴大師楊慶文(榮昌籍)捎來口信:“這娃兒板眼正,有空叫他來成都寒舍一敘。”那夜,他攥著紅繩在稻場壩走了一圈又一圈,竹板敲在石磙上,驚起一地螞蟻爬個不停。回到家里,翻來覆去沒睡著覺。這場意外的“出圈”,讓年輕的蔣澤光第一次看見竹板之外的廣闊天地,也叩開了他與曲藝大師的師徒緣分。
錦江茶舘的淬火之路
在成都春熙路《四川工人日報社》對門鄒忠新恩師家里,鄒忠新坐在椅子上,抽著葉子煙打斷他的表演:“板聲太飄,像無根的浮漂!這啷個要得喲!”說完,只見鄒師父手握竹板起落間,仿佛有千軍萬馬踏過古驛道,竹板叩擊茶桌的脆響,讓蔣澤光頸子發燙。拜師儀式上,鄒忠新將紅繩系在他腕間,竹板輕叩桌面:“從此這板就是你的筆,你得寫出百姓的心尖事,敲出百姓的喜怒哀樂,唱紅祖國的盛世太平。”并將自己打了幾十年的金錢板交給了蔣澤光。說:“板在人在、光耀萬代。”
此后每月,他徒步5公里路到郵政所,把工資換成郵票,寄去創作段子。在家只有聽收音機、四川人民廣播電臺播放鄒忠新演唱的金錢板,在鄒忠新家只能靠口傳心授,靠自己一支爛鋼筆記錄段子和心得體會,由鄒師父引薦,他結識了巴蜀曲藝界的一些老師。一旦有機會,他每年都會趕5一6小時的火車,跑去看老師們的表演,如李月秋四川清音時指尖翻花,他還悄悄把師父楊慶文竹琴的顫音技巧融到金錢板里。老師們總是笑他:“澤光這是要給金錢板插上翅膀啊。”
2005年,縣文廣新局發起“非遺進校園”試點,蔣澤光被聘為首批授課老師。在座談會上,他與文廣局領導同桌,領導指著他的竹板說:“我們曲藝的根兒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得把心放在老百姓身上,寫他們、唱他們、演他們、贊揚他們。”這番話讓他茅塞頓開,后來創作出《麻不脫》等跨界作品。2011年,攜《國寶》登上全國小戲小品大賽,竹板第一次捧回國家級一等獎,評委說:“這板聲里有竹葉沙沙,也有長江浪聲。更有瀨溪河水的回響”
蔣澤光和蔣榮璐隨時任中國曲協主席劉蘭芳(中)參加全國曲藝巡演
九代傳承的活態家譜
雙河小學非遺教室,8歲徒孫俞斯喬舉著刻有“蔣派”的小竹板,跟著《垃圾分類新時尚》打節奏。后墻“家譜”上,八代傳承人名下綴著小點:最遠弟子在貴州遵義,92歲退休教師弟子仍能打《愛您億萬年》慢板,理發店服務員周河成了影視城“王保長”,63歲吳清瑤《天地人和》治好了失眠。60歲雷世容因學習金錢板,戒掉了愛打麻將的習慣,帶動全家學習唱金錢板。就連最小的兩歲的徒孫也同臺表演《精忠報國》斬獲重慶市一等獎。
女兒蔣榮璐成了“非遺合伙人”,負責策劃金錢板短視頻。父女在央視《新聞直播間》表演《田坎上的金錢板》時,身后曬谷場的稻穗還沾著露水,鏡頭外,蔣榮璐舉著手機直播,彈幕里飄滿“爸爸好帥”。2015年,榮昌區文旅委將雙河小學設為“非遺傳承示范基地”,2017年重慶市文廣新局將雙河中心小學校,命名為“重慶市級非遺金錢板傳承基地”,區領導親自為他頒發聘書:“老蔣啊,咱們得讓娃娃們從小聽著竹板聲長大。”文旅委,文化館劃撥專項經費,為教室和蔣澤光工作室,配備了音響設備與定制楠竹金錢板。
他更把社會議題敲進板眼:2023年重慶市委宣傳部等18部委召開的“最美志愿者”表彰會上,他摸著獲獎證書說:“非遺不該躺在書里,得長在人手上。”他寫的《好鄰居》,顯得格外鮮活。
榮昌城的煙火韻律
在榮昌“李記老鹵”店,門楣掛著他寫的楹聯:“二八香料藏老鹵,一片金鵝醉新福”。2019年鹵鵝文化節上,他率弟子把鹵制工序編成《鹵香傳奇》,竹板聲與鹵鍋里“嘩嘩嘩嘩”的漲聲共振,掌勺師傅聽得入神,竟忘了翻動鹵鍋里的鹵鵝。區萬靈旅游開發公司何部長說:“老蔣的板聲就是我們榮昌的文化導游詞,聽起來是巴心巴肝的。”
他更把竹板敲進了夏布作坊,即興創作《夏布情》,讓經緯穿梭的節奏與板眼共鳴,直接入選電影《行運夏布小鎮》表演。2023年,重慶市委宣傳部、文聯、曲藝家協會牽頭舉辦“川渝樂歡天”,他與四川金錢板名家張徐合作《歡樂講堂》。排練時,兩人為一個板眼爭論半小時,最后蹲在茶館里聽老唱片找感覺,路過的游客拍下視頻,配文“竹板江湖無老少”,意外登上抖音熱榜。
2025年新作《雙城“益”起行》,他聯合四川曲藝界,把成渝高鐵呼嘯聲編進板眼,在市社科聯匯演上,竹板與多功能書法培訓合奏,短視頻平臺話題,竹板里的成渝線#閱讀量破千萬。
永遠在下一場的竹林
2025年五一非遺展演,7天15場演出,60歲的蔣澤光既是主演,又是撿場的勤雜服務員。給外國游客講夏布時,他掏出手機打開“金錢板教學小程序”,金發姑娘跟著動畫學習“打,說,唱,演”等方法。閉幕夜《成渝雙城記》,突然上臺合演,掌聲如潮。8歲小觀眾舉著熒光棒喊“蔣爺爺好”,92歲老弟子遞來新板:“剛才做的您給刻個‘傳’字。”
榮昌區文旅委領導曾對蔣澤光說:“您這竹板敲的不單是金錢板聲音,更多是我們榮昌區的文化底氣啊!”經多方努力文化館“曲藝部”升級為“蔣澤光非遺工作室”,區文旅委、區農委、區人社局批準公布“金錢板工作坊”。得到區委書記、區長肯定:“蔣澤光老師用三塊竹板打通了傳統與現代的任督二脈。”工作室里陳列著制作金錢板的工具和金錢板成品,以及蔣澤光帶著金錢板進校園,社區,鄉村傳授金錢板打法,表演的照片資料。這些詮釋了蔣澤光守望非遺的執著、丈量了傳承非遺的艱辛、展現了熱愛非遺的情懷、放飛了弘揚非遺的愛心。希望將非遺金錢金板申報成國家級,讓更多的華人喜歡非遺文化,共同努力發揚光大,為中華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感恩政府感恩黨,謝謝各界多幫忙。只要領導把話講,我就宣傳到城鄉。”蔣澤光如是演唱道。
蔣澤光和蔣榮璐在國家文化云平臺傳授金錢板唱詞《榮昌鹵鵝有點乖》
暮色中,他背著竹板袋走向學校,社區,鄉村,袋里裝著新寫的《數字鄉村新畫卷》,副歌是二維碼掃描聲編的板眼。青石板路延伸向遠方,遠處傳來弟子們的板聲,有的輕快如快遞車鈴,有的厚重如古驛馬蹄。他腕間的紅繩早已褪成歲月的顏色,卻像竹根深扎泥土,系著九代人以身為橋,讓古老曲藝從時光深處走向新時代的鏗鏘足音。(文/長壽區商業聯合會 黃盈明,圖/榮昌區文化館 蔣澤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