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藝術的探索,始終是一場關于“境”的追尋與超越。從具象到意象,不僅是形式上的轉變,更是藝術家心靈深處對世界認知與表達的升華。本次“境非境——從具象到意象的藝術跨越”展覽,旨在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作品,展現藝術家們在這一過程中的思考與實踐,揭示藝術在具象與意象之間構建的獨特“境域”。
具象藝術以對現實世界的直觀描繪為基礎,通過精確的線條、色彩和光影,捕捉自然與生活的具體形態。它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藝術家眼中的世界,讓觀眾在熟悉的場景中感受到藝術的真實與生動。然而,藝術的追求遠不止于此。當藝術家們開始探尋更深層次的表達時,意象便悄然浮現。意象藝術不再局限于對現實的簡單再現,而是通過抽象、變形、象征等手法,將內心的情感與思想融入作品之中,創造出超越現實的精神空間。
從具象到意象的跨越,是一場關于“境”的轉變。具象藝術所營造的是一個“可見”的世界,觀眾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作品所呈現的具體場景;而意象藝術則引領觀眾進入一個“不可見”的精神領域,這里的“境”更為深遠和廣闊。藝術家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打破傳統形式的束縛,探索新的表現手法,試圖在具象與意象之間找到一種平衡與融合。這種跨越不僅是藝術風格的轉變,更是藝術家對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與感悟。
本次展覽匯聚了多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以不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展現了從具象到意象的多樣化探索。這些作品如同一個個獨特的“境域”,等待著觀眾的深入體驗與感悟。在這里,觀眾將看到藝術家們如何在具象的框架中注入意象的靈性,又如何在意象的抽象中保留具象的真實。這是一場關于藝術“境”的對話,也是一次心靈與靈魂的碰撞。
“境非境”,既是對藝術跨越的描述,也是對藝術本質的追問。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藝術的邊界不斷被打破與重構,而“境”的探索將永遠是藝術家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觀眾能夠感受到藝術在具象與意象之間的無限可能,體會到藝術跨越所帶來的精神震撼與心靈啟迪。
北京墨真書畫院編輯
張軍(石橋)題【境非境】
張軍(石橋),1952年生于遼寧營口。原中南海畫委會編委,中國殘聯華夏書畫院常務副院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90年至1997年在中南海工作,任畫委會編委,整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紫光閣及各廳室收藏的書畫作品,編輯出版大型國禮級書畫冊《中南海珍藏畫集》、《中南海珍藏書法集》。
張軍專業寫意花鳥,作品以創新入筆,灑脫飄逸,以大氣奪人,獨具匠心,凝重厚實的畫風享譽畫壇,藝術作品和影響力深受美術界及海內外博物館、收藏家所關注收藏。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央美術學院著名美術理論家,孫美蘭教授在《張軍畫集序》里曾給予了高度評價;“張軍的作品,色彩強烈,明快而自得端莊典雅,用筆活潑爽利而不失沉著厚實,去柔弱而得剛健,去陳言而得清新,在心跡與墨跡交融運轉中契合造化,獨抒胸臆。他于取材,于章法,于形線之抽象構成,于墨和色相融相讓的關系中求取自然之至,有較深的探索和突破,在不失東方畫魂的前提下,豐富又變通了花鳥畫的生命意味和現代風神”。
而后又陸續被諸多美術學者,美術評論家所認可;“他以自己的藝術才情推動了花鳥畫的輝煌,在兼備小寫意的內斂柔情與大寫意的陽剛奔放之間開辟了又一條廣闊的藝術空間”。“是現代不可多得的天才畫家和佼佼者”。
“張軍以深厚的傳統功底與創新精神,引領了中國花鳥畫的現代轉型,為寫意花鳥畫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積極貢獻,其作品兼具藝術價值與文化傳播意義,是當代畫壇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寫意花鳥畫大家”。
作品和撰記編入《中南海珍藏畫集》、《當代中國畫名作選》、《當代中國畫名家書畫寶鑒》、《美術中國》、《美術之友》、《美術向導》、《中國水墨60年》、《怎樣畫牡丹》、《美術家張軍》、《張軍作品集》、《中國當代經典國畫》、《21世紀*中國畫壇名家藝術研究》、《中國畫壇100精英作品集》、《中國美術家作品集_張軍》等多種辭書、畫冊和專集。
北京墨真書畫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專注于學術研究,組織開展大型書畫展覽、全國采風、公益事業以及國際交流活動的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