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的自貢》主編、自貢市鹽史專家陳星生為參訪團帶來生動的“自貢抗戰歷史課”(中評社 許思悅攝)
兩岸媒體參訪團來到自貢抗日獻金運動陳列館(中評社 許思悅攝)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同時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6月23日,兩岸媒體記者、臺灣文化學者、抗戰老兵后代、青年學生約30人來到自貢抗日獻金運動陳列館,深入了解這座西南大后方戰略重鎮的救亡故事。
兩岸媒體參訪團來到自貢抗日獻金運動陳列館(中評社 許思悅攝)
自貢抗日獻金運動陳列館(中評社 許思悅攝)
場館內,中國銀行貢井鹽場支票、抗戰時期救國公債券等文物依序展陳,靜靜訴說著那段歷史。七七事變以后,我國主要海鹽產區相繼淪陷,長江中下游航道被日軍控制,湖北、湖南等地區逐漸陷入“鹽荒”。湘鄂前線士兵有云:“愿得一碟鹽,勝食山海珍。”與此同時,抗戰后方人口激增,食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此危急存亡之際,自貢作為大后方最重要的井鹽生產基地,毅然扛起了保障全國軍民食鹽供應的重任。
自貢抗日獻金運動陳列館(中評社 許思悅攝)
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全國民眾“有錢的出錢”,積極支持抗戰。1938年春,四川鹽場奉令“增產趕運”,即增加川鹽產量,并加快運輸到缺鹽的湘鄂各地和抗戰后方缺鹽省份。自貢鹽商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不惜傾家蕩產籌措資金:余述懷變賣家產新建鹽井,黃學周抵押祖宅購置設備,羅從修甚至借高利貸維持生產。他們引進電力汲鹵、蒸汽煎鹽等新技術,晝夜不停增產食鹽。
《抗戰中的自貢》主編、自貢市鹽史專家陳星生(中評社 許思悅攝)
“轟炸的越厲害,我們生產的越多,這就是自貢的抵抗”,《抗戰中的自貢》主編、自貢市鹽史專家陳星生來到現場為參訪團介紹道,日軍為實施“鹽阻斷”戰略,1939至1941年間對自貢發動7次大規模轟炸,共投下炸彈1544枚,炸死365人,炸傷773人,炸毀房屋1101間,炸塌房屋354間,燒毀房屋1330間,且炸毀了大量鹽業生產設施。雖遭日機多次轟炸,自貢仍以大量食鹽、巨額鹽稅有力支援了全國抗戰。
自貢抗日獻金運動陳列館(中評社 許思悅攝)
在保障全國食鹽供應的同時,自貢還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獻金救國運動。1944年7月22日,4萬民眾聚集在蜀光中學運動場,幼孩隊、老人隊、婦女隊、機關隊、工人隊、場警隊、防護團員與國民兵隊、乞丐隊……史料記載,截止1944年11月,全國節約獻金救國運動總共募得法幣約5億元。其中,自貢市獻金高達1億2千多萬元。當時,自貢全市共有42167戶,戶均獻金約3000元;全市人口為226782人,人均獻金近600元,均位列全國之首。自貢市的獻金總額占全國獻金總額5億元的五分之一。“這不是簡單的捐款,而是一座城的破產式奉獻。”陳星生強調。
自貢抗日獻金運動陳列館(中評社 許思悅攝)
在場臺胞參觀后深有感觸,四川師范大學歷史系臺灣學生廖妤軒告訴記者,她特別注意到1944年捐獻表上“無名氏捐600萬”的記錄,“捐款卻不留名,這種無私讓我震撼,”她動情地說,“這不是因為自貢人民多么富有,而是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太過深沉”。臺灣同胞李東恩也深受感動,他表示,自貢抗日獻金救國運動譜寫了一曲抗日救國的壯歌,兩岸同胞都應該銘記這些歷史,這些故事不能被扭曲,不能被遺忘。
來源:中評社 許思悅
近期視頻推薦
更多精彩請關注川越海峽視頻號
點擊下方合集
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