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是我國立國第一戰。
期間,數十萬將士前赴后繼,英勇獻身,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傳說,打出了我國的國威。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戰斗中,除了彭老總以外,還誕生了六位非常出色的兵團司令。
在戰場上,他們分別在各自領域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一舉勝敵,名揚全軍。
但意外的是,在這六人中,只有四人回國后被升職,其他兩人卻被降了職……
三入朝鮮
第一位就是三兵團司令陳賡。
在所有兵團司令中,他是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將的人,可見他的資歷和能力之深、之強。
他是湖南湘鄉人,十九歲便加入我黨。
他參加過南昌起義,跟隨周總理在上海從事過地下工作。組織暴露后,他又被派到鄂豫皖蘇區,在徐帥的麾下作戰。
后來,因為身負重傷,他回上海治病時又不幸被逮捕。
所幸,經過組織積極營救后,他成功出獄,并被派到了中央蘇區,而后隨部進行了長征。
不過陳大將威震全軍,還是在抗日時期。那時他擔任三八六旅旅長,指揮部隊將日軍打得無力還擊。
到了解放戰爭,他又率部解放了廣東、進軍大西南,終成戰功赫赫的名將。
朝鮮戰爭爆發時,他正在越南擔任軍事顧問,協助他們抗擊法軍。
得知志愿軍已經出發后,他不顧連日作戰的疲憊,料理好手頭上的工作后便匆匆回到國內,申請入朝作戰。
此后,他三次入朝,兩次病重,一次被中央緊急召回。
第一次入朝,他先是在前線和后方進行了一番考察。在分析敵情、判斷戰局后,他便匆匆回到國內,開始大力裝備部隊。
但臨出發前,他忽然腿疾復發,最終沒能第一時間入朝,并由王近山將軍代替他執行第三兵團的指揮權。
第二次入朝,正值第五次戰役剛剛結束,我軍損失不小。陳將軍來到戰場后,便開始積極總結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仔細偵察敵人行動規律。
最終,在他嚴密的部署和指揮下,我軍成功粉碎了敵人的夏季攻勢,殲敵七萬八千余人。
但由于連日的操勞,他還是因病倒下了,最終被送回國內休養。
第三次入朝,是他接替回國治病的彭老總擔任總指揮,這才又重新回到了前線。
彼時敵人正利用制空權不斷對我軍進行碾壓式打擊,面對如此險境,他總結之前的戰斗經驗,提出了“坑道作戰”的方略。
此舉不僅能隱藏自己,還能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也正是有陳將軍的先見之明,后來我軍在上甘嶺一戰中,才能利用坑道戰堅持到了最后一刻。
不過這次他也并非在朝鮮待太久。到了1952年,他被緊急調回國內,臨危受命組建哈軍工。
回國后,陳大將的職位也是步步高升。他陸續擔任了軍工學院院長、副總參謀長等職,一直受到中央的提拔。
彭老總的左膀右臂
第二位就是十三兵團司令鄧華,他也是唯一一個參與了全程的志愿軍將領。
他是湖南郴州人,性情謙遜,善于思考,也敢拍板做決定。這種性情也導致他一直備受各任上級信任和賞識。
朝鮮戰爭爆發時,十三兵團的司令本不是他。后來經過四野總部提議,說他做事更為謹慎,讓他帶兵入朝也更合適。
因此,中央才將他從十五兵團調到了十三兵團,并任命他為志愿軍第一副司令。
此后,他便成為了彭老總的左膀右臂,始終細心協助對方作出每一個重要的決策。
在入朝時,為了避免被敵人察覺,他經過詳細的籌謀、嚴密的部署,僅用了三天時間,便安排了25萬志愿軍悄悄進入戰場,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后來,美軍在我軍的強勢進攻下,又開始預謀第二次背后登陸。鄧華也是立馬發現了這一點,連忙報告給主席。
經過中央批準后,他開始擔任西海岸指揮部司令,繼續嚴密防守敵人在江邊的行動,最終使敵人的計劃破產,只能老老實實坐下來談判。
可以說,正是有他在一旁出謀劃策,朝鮮整體戰局才會一直保持穩定,沒有出現大的變故。
就連彭老總都說過,鄧司令心細,能出好主意,是個好幫手!
而回國后,鄧將軍也同樣受到了重用,先后擔任了沈陽軍區司令以及副總參謀長等職,成為了國家的重要領導。
兩位驍將
第三位就是19兵團司令楊得志。他是從中央紅軍成長起來的,革命資歷也很高。在長征時期,他因為指揮十幾個勇士勇渡大渡河,從而受到毛主席的賞識。
朝鮮戰爭開始后,他便率領十九兵團入朝,并先后指揮了第五次戰役和秋季防御戰役,打的都是硬仗和險仗。
但不管形勢多么嚴峻,他總是能憑借著出色的指揮力攬狂瀾。
后來在上甘嶺大戰前夕,也是他察覺到了敵人的異樣,及時告訴了兄弟部隊,讓他們有所準備。
正因此,當美軍向我軍五圣山的方向發起襲擊時,我軍便能立即作出反應。
在戰斗進行得如火如荼時,楊得志也參與了指揮,并一次次將敵人擊退,成功守住了我軍的大后方。
后來,停戰協議簽署后,鄧華司令回國,楊得志便接替他承擔起了朝鮮的事務,開始致力于當地的戰后重建工作,為中朝人民的友好交往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直到1954年,他才終于回國,并開始擔任濟南軍區司令,也受到了提拔。
而除了他以外,十九兵團司令還有一個人,他就是韓先楚將軍。
韓將軍是在楊將軍升任志愿軍副司令后,才接替他擔任了兵團司令。
雖然任職時間短,但他在朝鮮戰場上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較于其他兵團司令,他比較年輕,早期的資歷也不算太突出。因為當年跟隨紅二十五軍留守鄂豫皖根據地,導致他一直到長征結束都還只是營長。
不過真金不怕火煉,到了解放時期,他開始憑借著真本事突飛猛進。
從鞍海戰役、新開嶺戰役到奇襲威遠堡、梅河口戰斗以及四保臨江,韓將軍打得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險仗,并且無一敗績。
后來他更是提前解放了海南島,為解放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也正是因為他敢打敢拼的作戰風格,讓他受到了中央的重視。
于是,抗美援朝開始后,他便被直接提拔為了志愿軍副司令,也是唯一一個從軍長成為全軍副職的人。
在后來的戰斗中,他也一直代替彭老總在前線指揮,與戰士們并肩作戰。
后來我軍攻下漢城后,李奇微故意撤退,想吸引我軍南下。在士氣大盛的狀況下,也是韓將軍保持了理智,告誡彭老總不要中了敵人的計,我軍這才保存了力量。
而在三十八軍失利的時候,也是他坐鎮軍部,助力他們打出了“三十八軍”的威名。
從這就能看出,韓將軍是個有勇猛也不乏智謀的全能將領。
也因此,等他回國后便擔任了副總長、福州、蘭州等大軍區司令,可以說他的晉升之快確實鮮有人能比。
遺憾的兩位將軍
除了上述四個人外,還有兩個兵團司令在朝鮮戰場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個就是第九兵團司令宋時輪。他其實是臨時被派到朝鮮戰場的,那時候主戰場在西線,但東線仍舊有美軍的主力在運動。
為了防止他們進入西線主戰場,中央便急調九兵團入朝,去打阻擊戰。
也正因此,戰士們入朝時來不及準備棉衣和糧食,最后凍傷無數。
在長津湖戰役中,戰士們為了完成作戰任務,不打草驚蛇,更是成連地倒在了冰天雪地中。
雖然后來東線戰斗卻得到了完滿的勝利,但戰士們的犧牲卻成了宋將軍一生的遺憾。
在1952年回國時,宋將軍在江邊駐足良久,并深深地鞠了一躬,紀念這些犧牲的將士們。
回國之后,宋將軍沒再擔任兵團司令,而是擔任了步兵學校校長,開始從事教育工作。
而中央將這份工作交給他,也是相信他的能力,肯定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軍事人才。
雖然職務降低了,但他卻甘之如飴。到了1955年,他憑借著卓越的功績被授予上將軍銜。
另外一位就是23兵團司令董其武。
他的身份比較特殊,他并不是從我軍走出來的,而是在解放時期從國民黨中起義過來的。
他是山西人,二十歲參加了閻錫山的學兵團,后來隨閻投靠了國民黨。但因為不受老蔣重用,不久后他又加入了傅作義的部隊。
日軍侵華后,他便一心一意地奔赴了抗日前線,先后參加了忻口、太原戰役,是我國早期的抗日將領。
等到了解放時期,他又響應傅作義的號召,和平解放了綏遠,來到了人民的隊伍中。
朝鮮戰爭爆發后,他便主動請纓率領老部隊來到戰場,擔負起了修建、維護機場的工作。
在敵人的肆意轟炸下,他不怕危險,在最短的時間里修建了三條長2000多米,寬60多米的跑道,為我軍空中作戰提供了有力保障。
等回國后,主席也掛念著他的功績,給予了他兵團級的待遇,并還想讓他擔任大軍區副職。
那時由于全軍改編,23兵團被縮編為69軍,去軍區工作其實才是更好的選擇。
但董其武卻拒絕了中央的好意,他表示比起升職,他還是想留在老部隊中。
就這樣,在中央的關照下,他擔任了69軍軍長。雖然職務降低了,但他卻始終兢兢業業地堅守在崗位上。
1955年,他被授予上將,繼續奮斗在人民一線。
除了上述六位司令,其實還有楊成武、楊勇等人也擔任過兵團司令。
但他們不是因病早早回國了,就是在后期才進入的朝鮮,所以參加戰斗的時間相對較短。
不過,不管職務高或低,這些將士們所做的貢獻都是無法衡量的。他們同樣都是偉大的人民英雄,他們所做的功績也將永載史冊,照亮后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