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在華北敵后建立了晉察冀根據地。為打擊日寇,抵制日、偽漢奸文化和奴化教育的侵襲,培養高素質黨政干部,提高民眾文化水平,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展開了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運動。
培養抗戰人才 將干部教育放在首位
1937年5月7日,毛澤東在《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的報告中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干部?!睍x察冀邊區把干部教育視為改變敵我力量對比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并將其列為教育的首位。
為培養補充抗日軍政干部,提高我軍抗戰的戰略戰術水平,1937年1月,中共中央把陜北的“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改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1938年12月,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抗大奉命轉移到華北敵后辦學,并將總校設立在冀南邢臺縣漿水鎮,在晉察冀邊區靈壽縣陳莊設立抗大二分校。抗大二分校采用工作一段時期、學習一段時期的教學方法,將前線與后方、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勾蠖中T跁x察冀邊區共培訓了4期干部,學員主要有來自大后方和淪陷區的知識青年、晉察冀軍區北岳區4個分區部隊的干部和冀中部分地區部隊的干部、團長、團政委、連長、政治指導員等。學員堅持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錘煉“艱苦奮斗、英勇犧牲”的革命精神,成為開辟、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的一支生力軍。
抗大二分校在晉察冀邊區堅持辦學4年多,先后培養出2萬多名干部,成為各地抗日的骨干力量。
抗大二分校的壯大成為日軍心腹大患,他們認為“消滅抗大,就等于消滅邊區一半”,1941年秋季,日軍在大“掃蕩”中把“消滅抗大”作為重要目標之一,用飛機空投散發了10萬余份《敬告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學生諸君書》,并對抗大二分校發動持久“圍攻”,但二分校教職員和學員不僅沒有被日軍的威脅、恫嚇所嚇倒,反而愈戰愈強,粉碎了日軍陰謀。
為了應對前線缺醫少藥的困境,晉察冀根據地還先后開辦了護士班、調劑班和軍醫訓練隊。1938年6月,在白求恩的幫助下,晉察冀軍區籌建衛生學校。1939年9月,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在唐縣牛眼溝村成立,既培養醫療衛生人員,又推動了當地醫療衛生事業建設進程。據不完全統計,學校從1939年9月到抗戰勝利的6年間,為我軍培養各類醫務骨干928人,使根據地的醫療衛生事業取得巨大發展。
此外,1937年冬,晉察冀軍區以115師隨營學校為基礎,召集后方醫院一批負輕傷的軍事干部、115師留守處和隨營學校部分人員,在校長孫毅領導下,組成教職員隊伍,成立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學校的任務是培養連級干部,共辦了3期,每期4個月,學員大部分是山西、河北的中學生和知識分子,第一期分4個大隊(一隊至四隊);第二期分5個大隊(五隊至九隊);第三期分3個大隊(青年隊、軍事隊、政治隊),課程分軍事、政治兩類。軍政干校培養干部超1000人,各期學員畢業后,大部分到前方擔任了基層指揮員,為我黨的軍隊建設和抗戰勝利做出了很大貢獻。
1942年,阜平縣齊家溝農民在參加冬學
提高農民覺悟 開展以識字為主的冬學運動
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成立不久,就發出了一系列關于開展社會教育的命令和指示,明確指出“要把冬學當作今天政治動員工作的中心任務之一,使它真正擔負起戰爭動員中的組織任務”。1938年冬,晉察冀邊區各縣積極地進行動員,要求“村村辦冬學”“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晉察冀邊區第一次冬學運動開始。
冬學就是為提高邊區廣大人民文化水平,發動全民抗日,利用冬季農閑時期對群眾進行文化政治教育。冬學運動是一種有力的文化政治運動,也是邊區文化教育建設的重要環節。在冬學運動中,掃盲是首要任務,根據地的許多青年就是靠冬學脫盲的;還有一些政治活動,如減租減息、組織互助組、總結一年生產經驗、制定第二年生產計劃等,也在冬學運動中穿插進行。參加第一次冬學運動的男女學員有20多萬人,他們多是自衛隊員和農、工、青、婦等群眾團體的會員。冬學學習內容有政治常識(抗戰形勢)、中心工作、識字課、教唱救亡歌曲,有的地方還學習軍事知識和除奸知識。通過這次冬學運動的訓練,多數學員不但學了文化,提高了政治覺悟,而且堅定了抗戰勝利信心。
此后,晉察冀邊區年年辦冬學,參加冬學學習的人數年年都有所增加。在北岳區,無論是鞏固區還是游擊區都達到了一個村莊辦一所冬學的目標,有的村莊甚至辦了幾所冬學。再者,冬學的辦學形式由最初各種人混合編班的單一形式發展成為男冬學、女冬學、成年班、青年班和兒童班等多種形式。辦學的時間分為早冬學、午冬學、晚冬學。這樣就能充分地利用各種人的閑暇時間,使各種人都有了上冬學的可能性。為了提高群眾上冬學的積極性,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晉察冀邊區各地還推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鼓勵學員的方法,如獎勵學習模范,組織冬學突擊隊到各村檢查和幫助辦學,組織冬學考試和冬學競賽,組織參觀優秀冬學,建立學習站,設立崗哨識字牌和家庭識字牌,創造隨處可識字、處處能學習的環境。有時在冬學中遇上敵人“掃蕩”,那就立即投入反“掃蕩”斗爭。斗爭一結束,就繼續開展冬學運動。
晉察冀邊區開展的冬學運動,不僅是一種大規模的社會教育實踐,也是發動群眾參加抗戰的大動員,提高了農民政治覺悟和抗戰積極性,促進了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從娃娃抓起 加強對小學生的抗戰救亡教育
七七事變后,日軍很快占領華北地區,華北地區的小學大都被迫停辦。晉察冀邊區創建后,面對全面混亂、小學校停閉的局面,把恢復與發展小學教育作為一件大事來抓。
晉察冀邊區的小學教育包括高級小學和初級小學的教育,一開始就是在艱苦辦學、普及教育的方針下發展起來的。從抗戰需要出發,適應當時有限的條件,各地開始大辦小學,隨便一間房間、一片樹林就是學生的課堂,完全打破了抗戰前只是把學生關在教室里讀死書的教育方法。
根據地兒童查路條
根據地特別注意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各門課程中??箲鸪跗?,晉察冀邊區編寫了“抗戰時期小學課本”,不但有關于抗戰的基本觀點的教育,同時贊揚民族英烈,揭發日軍的兇殘和漢奸的丑惡,動員群眾參加后方勤務。在高年級的史地課中,則著重講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的事跡、民族革命中的教訓以及本區、本縣、本省的自然環境。同時,將大道理與日常生活聯系,深入淺出地講授有關抗日戰爭的基本理論,比如講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時候,就結合著宣傳民族英烈的故事,聯系到本村對敵斗爭的英雄故事和個別漢奸特務投降的事例,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光榮什么是丑惡。
經過教育的兒童,逐漸成長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抗戰力量。當時在各個村莊的街頭路口,總會有拿紅纓槍的兒童站崗放哨或檢查通行證,來歷不明或沒有通行證的人,難以逃過他們的眼睛。邊區的大部分村莊都建有小學通信網絡,把學校作為通信站,由小學生沿村送情報、文件和書報。發生緊急情況時,成年人往往較難突圍送信,而兒童就可以以拾柴、放牛等形式巧妙完成任務。如行唐就有兒童趁日軍不注意,把信件放在糞筐里的干牛糞里,敵人一般會嫌臟不去檢查,就這樣傳遞了許多秘密文件。
在游擊區,黨在把主要精力放在開展游擊戰爭的同時,還選派一批優秀共產黨員在游擊區的村莊建立抗日小學,或發展抗日的兩面小學。兩面小學一般對教材進行偽裝,書皮為敵人教材,里面為抗日內容;或者準備兩套教材,敵人來時假裝用敵偽教材,敵人走了就用抗日教材。
1944年,經歷了近3年嚴重困難時期的邊區得到恢復發展,小學教育也得到恢復和發展,尤其是大生產運動后,邊區人民的生活改善,農民迫切需要改變子孫后代“睜眼瞎”的命運,于是各小學學生大量增加,政府難以全部包辦。
1944年10月2日,邊區政府發出《關于研究與試行“民辦公助”小學的指示》,指出:“民辦小學的方針是走群眾路線,把小學交給群眾去辦。”“學校行政、組織由群眾自己管理,經費由群眾自籌,教師由群眾自己聘請”,并要求工作有基礎的地區,應逐漸將公辦小學轉為民辦小學。到1944年底,據冀晉、冀察區33個縣的統計,共有初小、高小3368所,學生135718名;冀中區1945年統計,共有初小、高小2529所,學生658174名。
在抗戰的艱苦歲月中,晉察冀邊區政府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使文化建設成為黨的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教育是我黨敵后教育工作的一個縮影,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干部群眾在學習文化的同時,提高了政治覺悟,經受了戰爭的鍛煉和考驗,迅速地成長為抗日的銅墻鐵壁,為抗日戰爭勝利貢獻了重要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