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6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一場看似例行的發布會,卻在最后十分鐘投下了兩枚"重磅炸彈"。
十年來首次,兩個國家級紀念活動接連官宣:9月3日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緊隨其后,10月25日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壓軸登場。如此密集的安排前所未見。
這個時間節點有何玄機?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大棋局?
十年布局的關鍵時刻
說這是十年來最重要的時機選擇,絕不是夸大其詞?;赝^去十年,中國還從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連續推出兩個如此高規格的國家級紀念活動。要知道,上一次類似規模的活動安排,還要追溯到2015年的抗戰勝利70周年。
更讓人玩味的是,為什么偏偏選在這個節點?當前的國際形勢可以用"暗流涌動"來形容。臺海局勢持續緊張,美國印太戰略不斷加碼,域外勢力頻繁介入。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選擇用這種方式發聲,傳遞的信號再明確不過了。
從官方表述來看,"兩大好消息"這個定調本身就很有意思。通常情況下,閱兵這樣的軍事活動會用更加正式的表述,但這次卻用了"好消息"這樣相對輕松的詞匯。這種表達方式的背后,體現的是一種自信,一種我們有實力、也有底氣的從容態度。
更關鍵的是,選擇在同一個發布會宣布這兩個活動,絕非偶然安排。這種統籌考慮體現了最高層的戰略思維:既要向外展示實力,也要向內凝聚人心。一手抓威懾,一手抓感召,這樣的組合拳在外交史上并不多見。
這個時機的選擇已經表明態度,接下來就要看實力的展示。
鋼鐵洪流的時代宣言
9月3日的這場閱兵,注定將成為載入史冊的時代宣言。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展示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軍事裝備,更是中國軍隊信息化、智能化轉型的集中體現。
按照官方透露的信息,此次將有無人機蜂群、水下作戰裝置、網電攻防系統、高超音速導彈等新型裝備首次大規模亮相。這些裝備聽起來就像科幻電影里的情節,但它們是實實在在的中國制造。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殲-35隱身艦載機將首次以現役姿態公開亮相。這款被譽為"海上利劍"的戰機,代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最高水準。當它與遼寧艦、山東艦組成完整的海空一體化作戰體系時,任何想在中國近海"自由航行"的念頭都要掂量掂量了。
但這場閱兵的意義遠不止于裝備展示。它更像是一場"敲山震虎"的戰略表演。當那些代表著最先進作戰理念的裝備從天安門前駛過時,全世界都會明白一個道理:今天的中國軍隊,已經不是八十年前那支只能用血肉之軀抵抗侵略的隊伍。
這種威懾效應是多層次的。對于那些在臺海、南海頻繁挑釁的域外勢力來說,這是一次實力的直觀展示;對于國內民眾而言,這是一次民族自信心的集中提升;對于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來說,這是一次維護國際秩序決心的明確表達。
每一件裝備的背后,都凝結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都代表著中國制造業的飛躍。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閱兵展示的不僅是軍事實力,更是綜合國力的全面體現。
硬實力的展示震撼人心,但真正觸及靈魂的是那份血脈深情。
血脈記憶的深情召喚
10月25日前后的臺灣光復80周年紀念大會,承載的是比軍事展示更加深層的使命。如果說閱兵是向世界展示"我們有多強",那么光復紀念就是要告訴所有中國人"我們為什么要強"。
80年前的那個秋天,被日本殖民統治了半個世紀的臺灣,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時的臺北街頭,數十萬民眾夾道歡迎,那種失而復得的喜悅,那種血脈相連的激動,即使隔著80年的時光,依然能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溫度。
這些年來,島內一些政治勢力一直在推行"去中國化",企圖割斷兩岸的歷史紐帶。他們修改教科書,美化殖民統治,甚至將鄭成功這樣的民族英雄說成是"外來政權"。但是,歷史的真相不會因為政客的歪曲而改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林幼春、李友邦、蔣渭水這些臺灣抗日志士的后人,至今還在臺島上講述著先輩們的英勇事跡。他們是"活著的歷史",是任何政治宣傳都無法抹去的見證。這次紀念大會將邀請這些抗日英烈的后裔參加,就是要讓更多人聽到這些真實的歷史聲音。
從法理角度來看,《開羅宣言》等國際文件早已明確了臺灣的歸屬。這些白紙黑字的歷史文獻,構成了臺灣回歸祖國的堅實法理基礎。任何試圖挑戰這一基礎的行為,都是對國際法和歷史正義的公然踐踏。
更重要的是,這種血脈相連的情感紐帶,是任何政治手段都無法切斷的。不管臺海兩岸如何風云變幻,血濃于水的親情始終是維系兩岸關系的最強紐帶。這次紀念活動要做的,就是重新喚醒這種血脈記憶,讓更多臺灣同胞認識到,我們本就是一家人。
歷史的真相已經澄清,現實的路徑逐漸明晰。
先兵后禮的大國智慧
將這兩個活動放在一起審視,一個清晰的戰略脈絡就浮現出來了:"先兵后禮"。這四個字,道出了中華民族處理復雜問題時的傳統智慧,也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成熟理念。
所謂"先兵",就是通過9月的閱兵展示,向世界明確宣示:中國有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堅強實力,有捍衛國家主權的堅定決心。這種展示不是為了挑釁,而是為了劃出不可逾越的紅線。
而"后禮",則體現在10月的光復紀念上。通過回顧歷史、緬懷先烈、弘揚正義,向臺灣同胞和國際社會闡明:統一是歷史的必然,是正義的選擇,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
這種安排的高明之處在于,它充分考慮了心理學的作用機制。先用軍事展示建立威懾效應,再用歷史紀念進行情感感召,給了各方充分的思考時間。兩個月的間隔,既不顯得急迫冒進,也不會讓熱度消散。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體現的是"一手安外,一手定內"的民族復興戰略布局。通過紀念抗戰勝利,我們向國際社會重申: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貢獻者,是現行國際秩序的堅定維護者。任何企圖挑戰這一秩序的行為,都將面對中國的堅決反對。
而通過紀念臺灣光復,我們向全體中華兒女宣示: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兩岸同胞共享的不僅是血脈親情,更是民族復興的共同責任。
這種策略安排體現了大國的成熟與智慧。既有原則性,也有靈活性;既有威懾力,也有感召力。它告訴世界: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但中國的和平是有底線的和平。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個紀念活動就是民族復興進程的重要里程碑。它們標志著中國有能力、有信心、有智慧處理任何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標志著中華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姿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
結語
兩個紀念,一個目標:讓歷史的正義轉化為現實的力量,讓民族的記憶點燃復興的火炬。
80年的時間跨度讓我們看清了一個道理:民族尊嚴從不是別人的恩賜,統一大業更不能寄望于他人的善意。當歷史的賬本與現實的實力結合,當民族的情感與國家的意志共振,任何分裂的幻想都將灰飛煙滅。
面對這樣的歷史時刻,你認為哪種力量更能推動統一進程?理性的實力還是感性的召喚?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