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雖然屬于農村,但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到處都是七八十萬元的豪車,不少人一年要買兩輛,20多萬元的車開出去是最低端的,出去吃飯隨便充個卡就是2萬元打底。”黃曉東回憶說。
黃曉東口中的農村指的是浙江省東陽市南馬鎮花園村。2000年代初,當地投資1000多萬元建造商鋪,將馬路市場搬進商鋪,發展鋸木及物流等配套設施,開辟了一座沒有圍墻的木材交易市場。
家鄉的產業不僅吸引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回村發展,也帶動了全國各地的木材經銷商入駐。此后數十年,花園村的紅木產業逐漸形成規模,被譽為“中國紅木家具第一村”。
黃曉東正是這一波發展浪潮中的幸運兒。在他小時候,花園村的產業并不發達,當地人大部分都傾向于去福建和廣東打工,他從小和父母一起在福建的家具廠長大。
2011年,黃曉東看到了家鄉發展的潛力,毅然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做起了木雕生意,和當地不少人一起抓住了時代紅利,扶搖直上。“在生意最好做的時候,大家坐下來就開始討論今天賺了幾十萬元。那時候的錢在我們眼里不是錢,是一串數字。”
但十多年過去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遇冷,時代紅利褪去,花園村那些曾創造過輝煌的人們,如今不得不面臨產業轉型的陣痛。
街邊動輒七八十萬元的豪車逐漸被十萬元左右的新能源汽車代替,“不僅使用成本便宜,還能跑‘滴滴’”。
而另一波人,則看準了轉型中的機遇,一邊靠電商獲客,一邊在社交網站上做IP以吸引更多人群,去年,黃曉東靠這兩條路,公司銷售額近1000萬元。
中國紅木家具第一村
從黃曉東記事起,整個花園村的人幾乎都在從事著和紅木行業相關的工作,油漆打磨、木材銷售、板材加工等等。
早期當地的產業并不發達,大部分人都只能外出打工,一部分人掙到錢后還會帶著同村其他人一起去打工。久而久之,花園村的人在廣東、福建一帶做起了紅木生意,黃曉東的父母也不例外。
1991年,黃曉東在福建的家具廠出生,一直到幼兒園時期,他才回到家鄉開始念書。黃曉東喜歡紅木制作的東西,在上學的時候,他已經時常趁放假的空隙跟著當地的老師傅們學著做木雕。
一直到2004年,花園村合并周邊9個行政村組成了新花園村,將“打造木制品產業基地”寫進了新村的發展規劃,同時投資了1000多萬元,將馬路市場搬進商鋪,發展鋸木及物流等配套設施,為整個紅木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原材料基礎。
同時期,當地政府開始招商,邀請在外的“打工人”回來發展。“當時有很多商鋪都推出了房租減半,甚至是全免的優惠,很多人考慮到優惠力度,再加上回來子女上學也方便,都選擇了回到家鄉發展。”
那幾年時間里,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消費水平隨之增強,疊加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花園村的紅木家具在市場上需求旺盛,帶動了整村莊的經濟繁榮。
到了2010年,花園村當地的紅木家具城已經由最初的一期發展為六期,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行情也特別好,總能聽到不少暴富故事。有人白手起家,做到幾千萬元的規模;有人從年銷售額幾千萬元做到幾億元,貨永遠不夠賣,生產的速度跟不上賣的速度。”黃曉東說。
黃曉東
黃曉東不想錯過這個機會。2011年,他申請退役,回到家鄉加入創業浪潮,在家具城里盤下了一個店面,賣手串、根雕、擺件等各種工藝品。
“當時家具類的大件產品競爭已經很激烈了,所以我選擇從擺件這種客單價比較低的產品入手,買完家具可以順手再買點擺件、手串。而且我本來也是學木雕的,對這類產品更感興趣。”黃曉東說。
繁榮
創業初期,黃曉東擔心生意做不起來,不敢招人,于是從安排生產,店面銷售,到售后送貨,全部他一個人干,“那時候年輕身體好,每天玩命干,一天只睡4個小時”。
他每天早上七點多起床,洗漱完就去門店上班,白天在店里接待客人,店鋪關門后再去和合作的工廠聊生產排期,經常是稍微忙一下就到凌晨兩三點了。
“那是一個不怎么需要睡覺的時期,每個人都在拼命賺錢。一坐下來就開始討論今天賺了多少錢,買輛車眼睛都不眨一下,隨便去哪吃飯充個卡就是兩萬元,街邊停滿了七八十萬元的豪車。”黃曉東感慨說。
當時家具城的人流量大,電商雖然已經興起,但大件家具產品主要還是走實體渠道,不少經銷商都會跑來花園村采購。
黃曉東的產品定位是伴手禮,木雕可以做成手串、首飾盒、果盤和小擺件,很多經銷商都會在采購家具的時候,順便采購一些木雕擺件。“桌子一般人只需要買一張,但首飾盒和手串這種東西,可以買好幾個,還可以用來送給別人。”
店里的木雕主要分為兩類:手工產品和機器雕刻。手工產品是從雕刻、打磨到著色上漆,全部手工完成,每件產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價格偏貴,大部分時候是被送給一些重要的朋友和領導;用機器雕刻能夠快速復制和生產木雕作品,能大批量生產,產品價格偏低,適合大部分普通人群。
那時候的家具城是賣方市場,黃曉東一年很容易就能賣幾千萬元。在他的記憶里,當時做生意是“老板挑客戶”,“那些看起來就不會下單的人,有些檔口壓根不會花時間精力去招待”。
這種繁榮一直持續到了2020年。疫情暴發,整個家具城的生意被迫按下了暫停鍵,生意隨著客流一起中斷。黃曉東記得很清楚,偶爾大家在群里聊天的時候,討論最多的話題悄然就從過去的“買車買房”變成了“你還有生意嗎?”。
轉型
在所有人都無法出門的這段時間,黃曉東并沒有選擇停下,而是拍起了短視頻。他在短視頻中介紹公司的產品、講講紅木知識、偶爾發發日常和大家聊聊天,也因此積攢了一批潛在客戶。
在黃曉東看來,疫情只是一個導火索。在那之前,紅木家具城的生意已經在走下坡路了。一方面,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周期,以前買房就要買家具,現在大家也不買房了,對家具的需求隨之減少;另一方面,紅木家具的使用年限長,不容易壞,所以更新換代的頻率也低。
疫情那幾年,黃曉東時不時就發現,周圍有人不干了。偶爾,他還能遇見曾經身家上千萬元的老板們在街上跑網約車。
大家都恍惚感受到,黃金時代過去了。但一部分人卻能從行業轉型中,嗅到新的商機。
疫情的暴發加快了花園村布局線上的進度,前幾年,當地率先開啟線上會展模式,花園紅木家具城很快搭上了“網絡快車”,不少市場里的商家在1688、淘寶等渠道開店拓客,黃曉東也開始增加線上生意的比例,在他的批發客戶中,電商客戶占比逐漸增加,這部分客戶來自1688等電商平臺,合作粘性非常強。
另一邊,他也在拓展零售客戶。“線下的批發客戶流失了,那我就去找零售客戶。”疫情結束后,花園村的人流量又慢慢多了起來,很多通過互聯網認識黃曉東的人,來附近旅游都會到他的店鋪順便買點伴手禮。他的零售客戶人群從早期的10%,上漲到了50%,這些通過短視頻認識他的人,變成了新的客戶群。
除了黃曉東這樣的個體,近些年來當地政府也在尋求新的改變。今年1月,連接義烏、東陽、永康三大經濟強市的義東高速全線通車,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批發商和消費者可以直接自駕通過義東高速到達花園村,幾分鐘就能達到市場,“無論是購物還是旅游,都更方便了”。
顯然,在義東高速的助力下,花園村正朝著更多元和創新的方向發展,當地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紅木家具交易市場,無數精美木雕家具匯集于此。在傳統的紅木家具生意之外,當地也在積極發展旅游業務。
而更多像黃曉東一樣的本地人,也在積極探索更多的新渠道,拍短視頻,做線上生意。許多前輩們已經選擇退出市場,而留下來的這些人則正在以新的姿態,學習著適應當下的新環境。
近幾年,黃曉東的年銷售額維持在近1000萬元,并且每年都在上漲。他相信只要把產品和服務做好做精,客戶的回購率和滿意度一定會越來越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