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曹英 ■尹琳岑
從長三角地區引入AI技術為山西智能調控電力配送;從山西輸出綠電為長三角地區的先進工業與制造業注入動力引擎;依托長三角的資源、技術與經驗,加快山西能源轉型,釋放減排潛力……在6月24日召開的“山西-長三角地區產業鏈協同降碳”研討會上,來自南北多地的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共同交流著真知灼見。
山西與長三角地區分別是我國能源重地與經濟高地的代表,近年來,兩地在綠色電力交易、碳足跡管理、清潔能源輸出(如綠電、氫能)與產業鏈協同升級方面開展了廣泛合作,具備優勢互補的條件。
研討會上發布的《山西省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優秀案例觀察》與《晉浙企業減污降碳實踐比較與協同發展路徑研究報告》,既總結了山西傳統鋼焦產業在鋼焦聯產、低碳技術應用與研發及循環產業技術發展與產業鏈延伸三個方向上的降碳突破,還比較了山西與浙江三個重點企業的減污降碳路徑。
“目前山西鋼鐵與焦化企業已經在降本增效上做出很多努力,但是面對持續的市場低迷與緊迫的雙碳期限,還需要從技術、產品、政府扶持等多方面下大功夫。”綠行太行團隊負責人李飛感慨道。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胡曉輝在走訪山西、浙江兩地企業的過程中發現,浙江企業在山西產業鏈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浙江申能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為山西鵬飛集團有限公司在制氫廢水處理與氫能重卡等關鍵環節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胡曉輝還分享了山西企業可以借鑒的“浙江經驗”:“作為減碳服務商,企業可以打造低碳數據管理模式、平臺并形成配套制度體系。”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閆云鳳在分享山西與長三角地區產業鏈協同降碳潛力的研究結果時指出:“長三角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山西的貢獻。”
閆云鳳在調研時發現,山西為長三角地區機器設備、輕工業、服務等行業的發展供應了大量電力。但山西各個產業鏈與全國或長三角地區之間的關聯也有各自的特性,她建議開展“一鏈一策”或者“一企一策”的政策扶持。
“山西和長三角地區產業鏈協同降碳潛力巨大,但仍然存在著要素(如綠電)流通成本高與標準和政策的壁壘等問題。”浙大城市學院城市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幸福城市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吳旭認為,山西與長三角地區可發展產業共同體、技術共同體和市場共同體來克服困難,推動合作。
來自上海的氣候變化機構合伙人孫菁歌則從實踐角度出發,表示日后將通過推進氣候技術的本地化應用、構建綠色金融等生態來實際地參與到山西的轉型工作中。
最后,山西科城能源環境創新研究院院長何泓在總結時表示:“今天的研討是起點,我們希望可以搭起合作的橋,把長三角地區的資金、技術、產業引進來,助力山西更快實現能源轉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