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擠地鐵時可能沒想過:那個載著你穿越城市的鐵皮盒子,正在以每天3.3億的速度燒錢。2024年全國地鐵虧損1200億,相當于每天虧掉3個中型上市公司,比某些省份全年財政收入還多。更魔幻的是,越是人擠人的線路虧得越狠,北京1號線日均客流120萬,一年虧掉60億;上海2號線貫穿外灘和浦東,照樣每年倒貼50億。現在多地地鐵開始漲價、砍班次、甚至停開新線路,老百姓罵罵咧咧說“坐不起了”,但翻開地鐵的賬本才發現:這事兒,真沒那么簡單。
一、地鐵不是“公交車”,是吞金獸里的“哥斯拉”
你以為地鐵虧損是因為票價太低?太天真了。北京地鐵票價3塊起,上海4塊,廣州2塊,看起來是便宜,但全世界地鐵靠票價賺錢的,只有香港和東京少數幾個。為啥?因為地鐵的成本根本不是“跑一趟花多少電”那么簡單,它的吞金能力,從挖第一鍬土就開始了。
先說建設成本。現在一線城市修地鐵,每公里造價10億起步,要是碰到軟土地層、穿江過河,20億一公里都打不住。深圳地鐵14號線穿越龍崗山區,單公里造價22億;廣州地鐵18號線要跑160公里/小時的高速列車,每公里花了18億。一條線修個30公里,就是300億砸進去,這還不算車站裝修、設備采購。你每天刷的2塊錢票,連利息都不夠還——地鐵建設大多靠政府發債,年利率按3%算,300億債務每年利息就是9億,相當于每天要賺250萬才能覆蓋利息,而一條新線路初期日均客流可能只有10萬,每人掏2塊才20萬,連利息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再算運營成本。地鐵24小時不打烊,但真正賺錢的只有早晚高峰3小時。過了高峰,車廂空著也要跑,司機、調度、安檢、維修人員一個都不能少。上海地鐵全網每天電費就要300萬,相當于每天燒掉一棟樓;北京地鐵有2.8萬名員工,每月工資支出就得上億。更坑的是折舊——地鐵隧道、列車的使用壽命按30年算,300億的線路每年折舊就是10億,這錢不管你客流多少,都得按天計提,就像你買了輛車,哪怕停著不開,每年也得算折舊。
所以地鐵的賬本根本不是“收入-支出”那么簡單,而是“收入-(運營支出+折舊+利息)”。票價收入在總成本里,往往連三分之一都占不到。廣州地鐵2023年票務收入180億,但總成本超過500億,缺口全靠政府補貼;成都地鐵更夸張,票務收入剛夠發工資,建設債務的利息都得靠財政兜底。你以為你坐地鐵是“消費”,其實是政府替你買了單——每坐一次地鐵,政府大概要補貼5-10塊,相當于你花2塊錢,享受了10塊錢的服務。
二、地鐵越“火”越虧?流量密碼在這里失效了
有人說:“把票價漲到10塊不就賺錢了?”這話就像說“把房價降到1萬/平就能人人買房”一樣,太想當然。地鐵是“民生剛需”,不是奢侈品,票價漲一塊錢,客流可能跌10%,最終收入反而可能下降。更重要的是,地鐵的“規模效應”在這里是反的——線路越長、站點越多,虧得越狠。
北京地鐵現在運營里程783公里,全國第一,但里程每增加100公里,虧損就多增50億。為啥?因為新線路大多往郊區修,比如房山線、昌平線,單程1個多小時,客流稀疏得能躺平,但運營成本一分不少。上海地鐵16號線通到臨港,全程58公里,票價9塊,可很多站點每天客流不到1000人,列車跑一趟成本2萬,票款收入可能只有2000塊,純純的“慈善運輸”。
那市中心的“黃金線路”能賺錢嗎?也難。北京1號線、上海2號線這種“宇宙級客流”線路,日均100多萬人,但成本也跟著水漲船高。高峰時段為了不擠爆,必須2分鐘發一趟車,司機、列車都是雙倍配置;站臺要加派安保、保潔,設備磨損速度比郊區線快3倍。算下來,黃金線路的“單位客流成本”反而更高——就像開飯館,中午排隊時多雇10個服務員,晚上沒人時也得給他們發工資,客流波動越大,成本越難控制。
更坑的是“地鐵一響,黃金萬兩”的神話。很多城市修地鐵,是為了帶動沿線地價上漲,靠賣地賺錢反哺地鐵。但這招現在不靈了——以前地鐵規劃一公布,沿線房價能漲50%,政府賣地能賺回幾百億。現在房地產降溫,土地流拍成常態,地鐵修到郊區,地賣不出去,反而背上幾百億債務。鄭州地鐵就是典型,前幾年瘋狂修到滎陽、中牟,結果沿線土地沒人要,現在一年利息就要還40億,財政根本扛不住,只能靠漲價回血。
三、政府也扛不住了!補貼從“提款機”變“止血帶”
過去10年,中國地鐵里程從2000公里飆到1.3萬公里,靠的就是“政府兜底”。地方政府把地鐵當“城市名片”,借錢也要修,反正虧了有財政補貼。但現在,這個“提款機”快沒電了。
2024年全國地方財政收入同比下降2.3%,但地鐵補貼需求卻增長15%。杭州地鐵一年要補貼80億,相當于全市教育經費的1/5;西安地鐵補貼60億,夠修3所三甲醫院。更要命的是,很多城市的地鐵債務已經超過財政收入的50%,比如貴陽、昆明,地鐵債務余額比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還高,再這么補下去,政府連公務員工資都快發不出來了。
所以現在各地開始“節流”:南京地鐵取消部分站點的夜間運營,深圳地鐵縮短列車編組(從6節變4節),成都地鐵安檢從“人人查”變成“抽查”。但這些都是毛毛雨,真正能救命的只有兩條路:漲價,或者少修地鐵。
漲價已經來了。北京地鐵醞釀起步價從3元漲到4元,上海討論“高峰時段加價”,廣州試點“按里程階梯計價”(現在是“分段計價”,未來可能更貴)。但老百姓不買賬:“工資沒漲,地鐵先漲,這不是割韭菜嗎?”其實換位思考下,政府也難——補貼不起,又不能停運,只能讓乘客多掏點,企業少虧點,財政喘口氣。
少修地鐵更難。很多城市的地鐵規劃都批到2030年了,隧道挖了一半,列車買了還沒到貨,現在停手就是“爛尾”,債務照樣要還。武漢地鐵前幾年開工的12號線,總投資600億,現在建了一半,要是停工,已經花的300億就打水漂了,只能硬著頭皮往下修。
四、地鐵的未來:別再指望它賺錢,也別讓它拖垮財政
地鐵到底該怎么活下去?其實看看國外就知道:地鐵從來不是“搖錢樹”,而是“城市基礎設施”,就像路燈、公園一樣,不能指望盈利,但也不能盲目擴張。
香港地鐵是全球少數賺錢的地鐵,靠的是“地鐵+物業”模式——修地鐵時順便拿地,建商場、寫字樓,用物業收入補貼運營。但內地城市學不來,因為土地歸政府,地鐵公司沒這個權限。新加坡地鐵靠“票價+政府補貼+廣告”,票價能覆蓋60%成本,剩下的政府補,既不虧錢,也不讓老百姓太吃虧。
對內地城市來說,現在最該做的是“踩剎車”:人口不到300萬的城市別再修地鐵(國家已經叫停),郊區線優先用“輕軌”(成本只有地鐵的1/3),新建線路先算“客流賬”——每天客流達不到10萬人次的線路,堅決不修。已經建成的線路,多學學東京地鐵:非高峰時段減少班次,車站商鋪外包(增加廣告收入),甚至允許列車上賣咖啡、賣零食(別笑,東京山手線就這么干,一年多賺2億)。
對老百姓來說,也得接受“地鐵不是慈善”的現實。現在2塊錢坐10公里,全球都找不到這么便宜的地鐵,適當漲價其實是“回歸合理價格”。當然,漲價必須透明——地鐵公司要公開成本賬單,政府補貼了多少,票價漲多少,都得讓老百姓看明白,別一邊漲價一邊亂花錢(比如有的地鐵公司給高管發百萬年薪,這就說不過去了)。
結語
地鐵虧損1200億,不是哪個環節出了錯,而是我們過去10年“大干快上”的必然結果。它像一面鏡子,照出城市發展的野心,也照出財政的壓力。未來,地鐵可能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想修就修”,票價也可能慢慢漲到“不便宜但能接受”的水平。但只要它還能準時把你送到公司,還能在下雨天給你遮風擋雨,它就依然是這個城市最靠譜的“打工人伙伴”。畢竟,比起堵車3小時,多花2塊錢坐地鐵,好像也沒那么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