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香港電影竟已沒法開工。
作為華語電影的一支,它曾經輝煌了很長時間,甚至若按地域來討論和對比,可謂之“獨執”牛耳。
只因臺前幕后人才斷檔,又兼創新不足,才陷入了當下困境。
而人才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功。
所以當下港片,其實并不是該考慮如何“救市”,而是要想辦法“圖存”。
計將安出?
先來搞清楚,港片為何沒法開工。
沒有市場。
一眼望去,不管老人、新人,無論科幻也好、警匪也罷,也包括無厘頭、現實邊緣、奇案等種種類型片在內,無一例外,統統都沒有市場。
更不但題材愈趨單一,就連敘事手法和劇情場景,都似曾相識,更有甚者,很多電影甚至連基本的故事都講不清楚,只知道一味打、炸、拆。
就像一場場敷衍的“復制粘貼”。
焉能不敗?
想要“圖存”,只有一個辦法。
不是減薪,也不是零片酬,更不是靠“拼命三郎”的勁頭,而是真正沉下來,認真去拍出一部又一部的優質港片。
現在的港片確實很難。
論幕后,老一輩退的退、離世的離世、轉向的轉向,新一代導演嚴重缺乏歷練,有些人甚至連基本的借位拍攝都不懂。
站在臺前的,不考慮雙周一成,五大巨頭中有三個已經逾六十歲,郭富城馬上踏足,最年輕的古天樂,也等不了幾年就到這歲數,本來正當打之年的謝霆鋒,拍一部《海關戰線》就泄氣,尚算不俗的《九龍城寨之圍城》,似乎也未能托起“城寨四子”。
但筆者以為,港片仍有至少三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小成本商業片。
這種電影,在過去的香港影壇,其實頗為多見。
認真說起來,銀河映像出品估計要占比大半,諸如《一個字頭的誕生》、《暗花》、《真心英雄》、《槍火》、《放逐》和《PTU》等等。
而放在今天的環境里,或就得更要強調劇本的新穎、制作的相對精良和表演的水準至上了。
如果要舉一個最近期的例子,或者要首推《臨時劫案》。
大牌演員低片酬支持并控場整部電影,在保證品質并切實降低電影投資成本的基礎上,以冷檔、低宣發費的模式,實現盈利。
很有趣。
該片導演麥啟光,正好出身銀河映像。
第二種選擇,中等投資成本的“智斗”商業片。
它可以有“雙雄”陣容,但側重懸疑、燒腦和布局,非以場面為勝,案例可以追溯至2012年的《寒戰》和更早十年的《無間道》。
這種類型的電影,并不動輒以兩億及以上投資規模為噱頭,而是扎實于劇本,以深度、視角、激烈的矛盾沖突和超卓的人物塑造等,令觀眾印象深刻。
而自2019年以來,邱禮濤以《掃毒2:天地對決》和《拆彈專家2》掀起“大場面”港片狂潮,這種注重劇情本身的港式商業電影,就近乎絕跡,取而代之的是《掃毒3:人在天涯》、《潛行》和《海關戰線》等空泛之作。
或是時候重拾過往了。
第三種選擇,優質頂級大制作。
一部《無雙》,可以讓莊文強狂妄一句,“我都未死,港片怎么會死!”
大制作之“大”,不在場面,而在電影立意、敘事、表演、攝制和制作的全方位頂級,而不是號稱投資幾何、視效又如何華麗。
而如果《無雙》難以復制,我們可以看看《九龍城寨之圍城》。
它在敘事、美術、置景和動作層面,皆傾盡心力,盡量去做到了最好,恰好與前述那些空泛之作,截然相反。
或將開機的《九龍城寨之龍頭》,若以傳聞中郭富城與古天樂的雙雄陣容,輔以巨咖周潤發的助陣,就或能彌補前作演員陣容不夠強勢的缺陷,轉而重回港影巔峰。
一個原則,寧缺毋濫。
有句話如鯁在喉。
觀眾討厭的是爛片,而不是港片。
太陽底下,并無新事。
所以所謂“題材陳舊”,根本就是一句無厘頭之語,放眼寰球,何來那么多全然新奇、全新和不同的題材與故事?
問題的關鍵,在于思考、創意與想象力。
而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