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剛和美國巨頭貝萊德談巴拿馬運河港口的交易,后腳李家大公子就丟了香港特首顧問團的位子。
2025年6月27日,香港政府公布新一屆顧問名單,長和系掌門人李澤鉅成了34人中唯一落選者,取而代之的是三名內地科技新貴。
這番變動被港媒直接解讀為“清算信號”,直指李家在港口交易中踩了國家利益的紅線。
這事還得從三個月前那場震動全球的交易說起。3月18日,長和集團宣布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出售全球43個港口,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東西兩岸的關鍵樞紐。
這可不是普通買賣——運河控制著全球6%的海運貿易,中國21%的商船得靠這條水道吃飯。消息一出,香港《大公報》連發三篇社論,痛批李家“賤賣資敵”,國務院港澳辦罕見轉載,引發了網絡的熱議:“商人是否應有祖國?”
明眼人都看出,這場交易早超出了商業范疇。就在簽約前三天,美國防長突訪巴拿馬,美軍太平洋艦隊同步在運河口軍演。
不到一個月,巴拿馬政府突然翻臉,以“續約違規”為由威脅收回長和的經營權。這記悶棍打得李家措手不及——若交易黃了,得賠貝萊德數十億違約金;若硬著頭皮推進,中國市場怕是要徹底涼透。
李澤鉅的落選,恰似撕開了香港權力版圖重構的序幕。
新顧問團名單里,科技新銳占比從零飆到28%,地產大佬席位卻縮水兩成。
宇樹科技王興興、強腦科技韓璧丞這些內地背景的80后登場,擺明了香港要告別“地產霸權”,轉向科技賽道。
隔壁鄭家純的新世界集團早嗅到風向,去年就把37%的投資砸向人工智能,可長和還在慢悠悠改造黃竹坑的生物實驗室。
兩相對比,李家“商業無國界”的邏輯,在“國家安全優先”的新語境下顯得格格不入。
歷史總是相似的。1956年英法資本丟掉蘇伊士運河控制權,2023年烏克蘭國資被貝萊德“接管”,都印證了同一鐵律:沒有國家力量托底的資本,終將成為地緣博弈的祭品。
如今中國一邊加速建設中美洲新港口,一邊開辟北極航線,集裝箱運量暴增35倍,分明是要把巴拿馬運河的命門攥回自己手里。
眼下這場風暴遠未平息。李澤鉅嘴上說“負債率僅4%扛得住”,可長和股價連日陰跌騙不了人。
更深的拷問懸在所有人頭頂:當資本擴張撞上國家戰略,企業家的邊界究竟該劃在哪?
沒有國家安全的‘1’,所有商業利益的‘0’都將失去意義。
李家父子的困局,實則是全球化退潮的縮影。
巴拿馬交易能否闖過反壟斷審查?落選顧問團是起點還是終局?這些問題的答案,終將定義香港資本與中央信任重建的路徑。
眼下唯一確定的是,那個“左手賺錢右手摘桃”的舊時代,已經隨著運河的潮水退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