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耳聳立,頭頂醒目的“王”字,神態威嚴兇悍,昂首翹尾地靜踞于屋脊正中,守護著一方安寧。
如今,這一承載著云南民間智慧的藝術形象正突破傳統邊界,以萌態可掬的文創產品、沉浸式的文旅體驗等新形態風靡市場。
在社交媒體的云南伴手禮推薦清單中,瓦貓已悄然躋身前列,成為繼普洱茶、鮮花餅之后,云南文旅IP的新名片。
什么是瓦貓?
是云南人對生活的美好期望
瓦貓,是云南民居建筑上最為廣泛使用的鎮脊獸。
據昆明龍泉古鎮文化研究院院長、龍泉古鎮博物館群落瓦貓博物館館長洪海波介紹,云南瓦貓的形象是“一只北方的老虎來到云南安家落戶、為云南人看家護院”,是中原文化和云南地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在云南,瓦貓主要流傳于昆明、麗江、大理、玉溪、曲靖、楚雄、文山等地。
洪海波介紹,早期,瓦貓其實是一種農副產品,在趕集的時候,燒窯做碗的匠人們順手制作并燒制銷售,這也使得云南各地的瓦貓衍生出了不同的特點與文化。
昆明呈貢區制作的瓦貓或渾身包裹著琉璃釉;或由黃土捏制,身上再涂紅漆裝飾,嘴巴咧開,胡須在兩頰連成片,舌頭外吐;大理鶴慶的瓦貓造型抽象、比例夸張,雙耳中間多了犄角;文山的瓦貓身體類似小陶罐,頭呈倒三角形,耳朵直立,嘴巴大張,舌頭外伸,脖子上還系著銅鈴……
各個地區給瓦貓取的名字也各不相同,“鎮脊虎”“降吉虎”“向吉虎”“石貓貓”“四不像”……但鎮宅、納福的美好期望是一樣的。
目前,云南共有包括昆明(呈貢)瓦貓、永勝瓦貓等在內的各級相關非遺代表性項目19項,代表性非遺傳承人40余人,具有較好的文化傳承基礎。
“瓦貓自古便蘊含‘守護’與‘吉祥’的文化深意,也代表著云南人善良、忠誠、本分、勤勞、聰明的性格特征。憑借可塑造的外形、良好的寓意、極強的產業延展性,它正逐漸成為旅居云南的新象征。”云南瓦貓博物館館長洪海波如是說道。
瓦貓火了
文創產品成年輕人新寵
2023年,瓦貓博物館共銷售瓦貓文化創意產品1000余件;2024年銷量突破1萬件;而今年以來銷量已逾2萬件。產品種類也從最初的20種增至160余種。
瓦貓正走下屋檐,以千變萬化的文創形態,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文化潮品。
選料、制泥、塑形、組裝、燒制……大學時學習美術、雕塑的熊媛媛,畢業后自學瓦貓制作,創立了贈禧制物文創品牌,以頗具設計感、創意感的手作瓦貓在文創集市上出圈。
“剛想把瓦貓打造成一個文創產品的時候做過市場調研,那個時候,市場上常見的云南文創品還局限在民族娃娃、大象、孔雀等,就覺得瓦貓肯定很有市場。”熊媛媛說,生活里,自己最喜歡貓,如果把傳統瓦貓做得可愛一些、色彩豐富一些,肯定有很多人喜歡。
為了做出新意,熊媛媛在瓦貓制作過程中增加了一道繪畫的工序。在集市和社交平臺上,最受消費者喜歡的,莫過于她精心手繪出的野生菌瓦貓——生長于森林、色彩夢幻、身后馱著一朵大大的見手青。
“野生菌也是云南的一個代表。我把這些云南元素都結合在一起,讓瓦貓更可愛、更生動,也更能代表云南。以前,游客來云南會帶鮮花餅、普洱茶,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選擇買一只這樣的瓦貓。”熊媛媛說。
“這一款杯子可是爆款!年售200萬單呢!”普洱景素茶文化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自豪地指著瓦貓杯子說。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始創于2016年,專注于茶文化和非遺傳承項目,擁有瓦貓商標、滇戲瓦貓專利和60多項版權產品。
瓦貓IP及版權應用已開發三類,將非遺技藝和特殊材質結合,有黑陶、華寧陶、琉璃陶、土陶和釉陶等;將瓦貓IP化,有滇戲瓦貓、瓦貓掛耳茶、瓦貓銀壺、扎染瓦貓等;品牌跨界出品,聯動紅谷時尚女包等,實現萬件以上的規模化生產。
親手做一只瓦貓
感受“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
“我在云南玩泥巴,把轉古鎮的時間留給做瓦貓吧”“來麗江,一定要捏一只屬于自己的瓦貓”“云南旅居必打卡項目——花四個小時做瓦貓”……在社交平臺搜索“云南瓦貓”等關鍵詞,可以看到大量游客分享的瓦貓制作體驗筆記,字里行間滿是對云南旅居的新鮮感和滿足感。
這樣文旅體驗場景,在云南多地已成常態。
昆明市盤龍區龍頭街的小窯村是生產瓦貓最具盛名的地方之一,張才的祖祖輩輩都在這里生活,靠著土陶手藝生活,練就了一身燒制瓦貓的好本事,這一門手藝,傳到張才手里,已經是第四代。2023年,昆明瓦貓被列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張才也成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張才做的瓦貓栩栩如生,他將傳統瓦貓改良成手工藝品。“我創新了四十多種不同樣式的瓦貓,電影《無問東西》里高達160厘米的大瓦貓也是出自我手呢!”他自豪地說。
在張才家小區的院子里,他搭建了一個制作瓦貓的傳習館,場地雖小,但每一處都井然有序,經常有學生、游客到小院子里學習、體驗瓦貓制作。“至今,我已經教授學生3000余人,我希望有更多人能系統化地傳承瓦貓技藝,能夠與泥土建立聯系并創新發展,希望通過傳習館,將瓦貓這一傳統技藝長久流傳,并為更多人所熟知和欣賞。”
除了體驗工坊,云南多地還推出“瓦貓主題路線”,串聯起古鎮、民宿、非遺工坊、傳習所和博物館,讓游客在云南玩起來、留下來。
“以前出來旅游,多是‘打卡式’逛景點,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想‘慢下來’。瓦貓體驗就是在云南慢生活的載體之一,花一天時間,捏制、組裝、燒制,將對云南的美好感受和回憶融入其中,帶走一只專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瓦貓,非常有意義。”游客橙子說。
開屏新聞記者 朱婉琪 攝影報道
一審 顏媛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李鴻睿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劉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