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網易科技《態度》欄目
作者 | 袁寧
編輯 | 丁廣勝
搜索這個詞,正在失去20年前的含義。
7月2日,百度發布十年來最大的一次搜索改版。原本熟悉的搜索框,被升級為“智能框”——更大,也更主動,不只是接受輸入,更能調動 AI 能力、交付復雜任務、生成視頻與圖文。
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變革。Perplexity 等 AI 原生搜索產品來勢洶洶,小紅書、抖音等內容平臺悄然蠶食用戶的注意力。
一個多月前,谷歌在 I/O 大會上宣布 AI 搜索從實驗室“畢業”,正式進入商用。“AI Mode”將搜索從信息查詢工具擴展為具備理解與行動能力的助手,可以完成比價、試衣、結賬等復雜任務。
而對于百度來說,搜索是它的起點,也是它最重要的護城河。如今,它必須重新證明自己:AI 時代,它還配不配成為第一入口?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也交流了百度副總裁、搜索總經理趙世奇,試圖從這位一線操盤者的視角,理解這場變革背后的判斷與路徑。
這是一場關于“入口地位”的自我救贖,也是百度在 AI 浪潮下的一次重構與冒險。
百度搜索到底變了什么?
此次更新,百度將新版搜索系統劃分為三層架構:
底層是多模態模型底座(以文心一言為核心,同時整合自研視頻生成模型Muse Steamer與DeepSeek等外部模型),中間層是MCP調度平臺、Agent工具和真人服務,最上層是面向C端的“智能框”、信息流產品“百看”和升級版AI助手。
據介紹,截至目前,百度搜索開放平臺已接入1.8萬+優質MCP。
這意味著,百度搜索已不再是“關鍵詞+鏈接”式的被動信息查找,而是可以通過一句話Prompt調取圖文、音視頻、AI工具甚至真人服務完成任務的“AI任務入口”。
升級后的“智能框”具備更強交互能力:
- 支持千字級文本輸入,理解更復雜的意圖;
- 支持拍照、語音、視頻輸入,適配更多使用場景;
- 直接集成AI寫作、AI作圖、AI生成旅行計劃等工具;
- 引導用戶用“不會寫prompt也能用AI”的提示詞,如“幫我寫高雅五字對聯”。
同時,搜索結果頁用戶看到的也不再是冰冷鏈接,而AI整合出的多模態內容——百度稱之為“百看”。既有文本、表格,也有視頻、圖片,還能接入智能體或真人服務。新搜索,也變成了內容消費場。
此外,AI助手能力也被重做,加入視頻通話、一站式任務面板、富媒體輸出、深度搜索等功能,并支持多種方言識別。
這套改版背后最關鍵的轉變是:百度不再把搜索當作“獲取答案”的工具,而是一個“交付結果”的平臺。
用戶可以用一張圖片提問、用一句話描述任務、用自然語言下達目標,再由系統自動調度大模型、工具和內容模塊來給出結果。
百度為什么要在這個節點重做搜索?
要理解百度搜索的這次變化,還要明白百度此刻在經歷什么。
首先,是AI對搜索范式的重塑。
從ChatGPT掀起的對話式交互、到谷歌I/O大會宣布AI搜索進入默認模式,全球范圍內的用戶習慣和搜索引擎的交互邏輯,正在從“關鍵詞找鏈接”轉向“意圖達成任務”。
“今天搜索一定不僅僅是找到那么簡單,也不僅僅是知道那么簡單,”趙世奇說,“搜索的本質正在從‘找到’向‘得到’甚至‘做到’遷移。”
這意味著,搜索的鏈路不再以提供信息為終點,而是以用戶完成任務為目標,AI將成為這個鏈路中的執行器、翻譯器和組織者。百度“智能框”正是為此設計:支持更復雜輸入、更直觀輸出,以及多模態調度與結果交付。
其次,是內容平臺對搜索空間的擠壓。
信息獲取入口不再只有搜索引擎,用戶花更多時間在小紅書、抖音、知乎等內容平臺,通過“推薦”獲取碎片化信息。這些平臺一方面切走了用戶注意力,另一方面也重構了“問題-答案”之間的通路。
“搜索已經不是我們20年前理解的搜索了,”趙世奇坦言,“今天我們不僅在和其他搜索引擎競爭,更是在和所有信息供給平臺競爭。”
尤其是在用戶需求模糊、問題非結構化的場景中,傳統搜索的“弱連接”正在被內容流所取代。百度需要用AI工具重塑連接能力,讓用戶回到“主動查找”的路徑上。
第三,百度自身到了非改不可的階段。
這次搜索框升級,不只在搜索產品層面進行重構,更是百度對自身AI戰略的一次集中體現。從大模型、視頻生成模型,到MCP、Agent和內容重構能力,這是一場對百度技術和生態能力的系統釋放。
“真正的AI搜索,不該是AI接一個搜索,而是搜索和AI模型的深度融合。”趙世奇表示,百度擁有雙重優勢:一方面是20年積累的網頁索引與信息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大模型產品文心一言的持續演進,二者結合才能實現“1+1>2”。
百度要重新贏得“入口”,靠的不是最強,是最有用
但要成為AI時代的“超級入口”,靠的不僅僅是大模型能力,更關鍵的是:能不能承接住真實的用戶需求。
趙世奇對此有清晰的判斷:“不是所有人每天都有復雜任務。很多時候大家只是想看看、想知道、想處理一些瑣碎但具體的事情。”在他看來,百度搜索的使命不是“炫技”,而是“用AI做對用戶真正有用的事”。
圍繞這一目標,百度打造出了一套差異化策略:
第一,不靠“最強模型”,靠“最強調度”。百度明確開放策略,不是所有模塊都自研,也不把AI搜索限定在文心大模型自身的能力邊界之內。新版架構中,MCP支持接入第三方模型、Agent、工具,只要更好,就可以接入。
趙世奇說:“我們不是非得什么都自己做,別人做得更好,我們讓出位置也沒關系。”
第二,從“給結果”轉向“交付任務”。用戶不僅能搜,還能寫、畫、剪視頻、生成攻略。一句話Prompt生成三分鐘視頻,或用拍照功能進行電器故障識別、旅行導航。
這讓搜索不再只是獲取答案,而是成為通向完成動作的中介。
第三,推動開放生態,把入口讓給“更聰明的伙伴”。
趙世奇特別強調,“現在不是我們主宰整個搜索流程,而是我們希望成為能力調度平臺,成就別人的同時成就自己。”
百度愿意為AI創業者、小模型、小工具提供流量入口,跳出傳統平臺“流量壁壘”的思路。
守住入口,不靠重大發布,而靠長期主義的“慢變量”
百度這場搜索大改版,確實向市場證明了它在AI基礎能力上的厚度。但要真正守住“AI時代的信息入口”,遠不止一次升級所能解決。
無論是“百看”的富媒體結果,還是智能框中的多模態交互,本質都是在用AI降低“找問題—找答案”的路徑阻力,重塑“搜索場”。
但是,AI搜索產品形態遠未定型,百度也無法靠一次發布贏得所有人的信任。
趙世奇強調,這是一個進行中的命題,甚至“沒有成型的標準答案”。
“我們愿意改,但不會為了變而變。”趙世奇認為,百度需要的是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到平衡——產品形態可以調整,但生態規則必須穩定。
攻易,守難。百度曾在Web時代靠搜索贏得入口之戰,如今在AI時代,如何守住位置則是關鍵。
它手里握有搜索的遺產,也握有大模型的能力。而能否走到最后,得看它是不是能持續用慢變量去構建那座新入口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