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準備好起飛了嗎?今天我們要讓一架原子轟炸機升空。不,不是圖-95,也不是B-52。這將是一架“原子動力”的飛機。請檢查氧氣面罩,用安全帶把自己牢牢固定在座椅上。我們接受當前的天氣狀況——并請求滑行到跑道。
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
廣島和長崎上空的放射性塵埃剛剛落定,美國人便在1946年5月產生了一個新念頭:是否能將這種新型能源不僅用于摧毀敵人,還能用作飛機的燃料?那是一個對原子能隱秘力量充滿迷戀的年代。人們覺得,只要克服一些困難,原子能就是絕對能量的來源。當時人們甚至打算把反應堆裝在汽車上。而在當時的科幻暢銷書《星際之王》中,主人公們已經在用原子子彈互相射擊了。于是,航空領域啟動了一個新項目——NEPA,即“用于飛機推進的核能”(Nuclear Energy for the Propulsion of Aircraft,簡稱 NEPA)。
安裝到飛機上之前的核反應堆
其實,這個想法并不算全新。早在1941年初,美國物理學家蘭格就首次提出用鈾-235為飛機提供動力。而且,他是在一本面向公眾、當時還算頗具分量的雜志《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上發表的。其優點顯而易見:極高的經濟性和幾乎無限的航程。這種飛機真正飛到“永不停歇”的唯一障礙,只剩下機組人員的疲勞和飛機系統必須進行維護。
一年后,“科學界”開始更仔細地關注這個不同尋常的設想。這時候人們更多看到了技術難題,主要有三個:一是需要能承受強烈輻射的材料;二是必須確保機組人員的防輻射保護;三是如果原子飛機失事,尤其是墜毀在本國領土上,造成的災難后果可能駭人聽聞。
美國參戰一度讓這些問題變得無關緊要。但勝利之后,這個想法又被重新提上日程。畢竟,美國的新地緣政治對手已經不再是德國和日本,而是蘇聯,后來還有中國。相關研究和試飛實驗逐步展開。在B-29的炸彈艙里放置了一枚鐳膠囊,測量輻射水平。結果發現,在飛機最遠的角落里輻射也強到令人發指,讓工程師們大吃一驚。這讓人們意識到,要研制出真正的原子飛機,至少還需要15年時間和大約10億美元資金……
盡管如此,這個念頭還是讓美國軍方心馳神往。1948年,麻省理工學院幫了大忙,該校在尋找核動力發動機的最佳設計方案。最終在1949年啟動了ANP(Aircraft Nuclear Propulsion,核動力飛機)項目。負責建造飛行實驗室的公司是洛克希德和康維爾,最終康維爾中標。由于當時大家已經清楚核“心臟”和防護系統的重量將會沉重到難以想象,所以必須選擇一款尺寸和載荷都極為優秀的飛機作為平臺。康維爾選用了自家最新的洲際轟炸機B-36“和平締造者”作為基礎。
戰略轟炸機 B-36 “和平締造者”
這架體型巨大的飛機使得在其彈艙中塞入一個核反應堆成為可能。B-36“和平締造者”的6臺活塞發動機和4臺噴氣發動機都保留了原樣(是的,B-36 是一架擁有十臺發動機的飛機)。這主要是因為核動力裝置當時只是用于實驗。此外,它啟動至工作狀態的速度遠不及傳統發動機——需要數分鐘,而飛行員習慣于活塞發動機能夠隨著油門桿的動作立即響應。更別提光靠核動力根本無法支持起飛。更糟的是,這玩意還會積極地“污染”周圍環境。總之,起飛和突入目標區都還是要依靠傳統發動機。至于巡航飛行才考慮使用這種神奇的燃料,但那是遙遠未來的計劃。
核動力飛機 NB-36H
用于改裝成飛行實驗室的選用了一架相對較新的飛機。不過,這架飛機可謂“半死不活”:1952年9月,它剛剛勉強在一場龍卷風中幸存下來,失去了機頭,當時正等待決定是修理還是報廢拆解。最終,它迎來了“第三種命運”。轟炸機被拆除了武器、多余設備以及尾部的乘員艙空間。隨后,在后部彈艙中——離機組人員盡可能遠的位置!——安裝了一個重近16噸、功率1兆瓦的核反應堆。
反應堆和乘員艙在安裝到飛機上前的狀態
機身兩側增設了巨大的進氣口,用于水冷散熱器。機頭也重新設計建造,這簡直是一件重達12噸的“奇跡之作”。它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護機組人員。這個乘員艙由鋼材焊接而成,外部包覆了橡膠和多層各種材料,每層都用來阻擋不同類型的危險輻射。在乘員艙后方,還加裝了一道厚達10厘米的金屬防護屏,再加上盛滿水的水箱——水的任務是吸收中子。最特別的是駕駛艙玻璃,不像標準“和平締造者”那樣大面積開窗,但這些玻璃中加入了鉛成分,厚度達到約30厘米!所有這些防護措施包裹著兩名飛行員、一名機務工程師和兩名負責反應堆維護的專家。
乘員艙
為了測試這架秘密且極其危險的飛機(編號 NB-36H),美國人決定把它放在遠離外界視線的地方——德克薩斯州的卡斯韋爾基地。到 1955 年,這里建成了一塊專門的試驗場地。同年 9 月,NB-36H 完成了首飛。整個試驗計劃一直持續到 1957 年 3 月,總共完成了 47 次飛行,其中有 20 次啟用了反應堆。最后一次飛行持續了超過 9 小時。
核動力飛機在飛行中
起飛后,NB-36H 會飛往西方,前往如今赫赫有名的洛斯阿拉莫斯核實驗室所在區域。降落后,反應堆會被卸下并運送到專用存儲設施。據記載,這顆“核心臟”在飛行過程中從未真正作為動力裝置使用。反應堆裝載在機上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在高空運行核反應堆時可能出現的各種未知問題,以便將來能避免危險。例如,他們大量研究了輻射對金屬和其他材料的影響,同時檢測了乘員防護裝置的可靠性。至于飛行員到底在這些試驗中吸收了多少放射性核元素,如今仍不為人知。不過當時就有報道稱,這種“原子飛機”的飛行員必須是 50 歲以上的老飛行員——因為美國人擔心放射線可能對年輕飛行員造成基因損傷。
在空中,NB-36H 總是由一架 B-50 伴飛,用于測量周圍的輻射水平。旁邊還會跟著一架 C-97 運輸機,機上配備了隨時待命的空降醫療小隊和一支海軍陸戰隊分隊,以便在飛機墜毀時對事故現場進行封鎖。
NB-36H 在 B-50 的護航下飛行
經過一年半的試驗,美國人終于“玩夠了”NB-36H,隨后正式叫停了同樣由“康維爾”公司主導研制、計劃作為真正核動力飛機的 X-6 項目。原因很簡單:核動力飛機太復雜、太沉重、太昂貴,而且軍方、設計師和政界人士愈發清楚地意識到,這種飛機對本國人民的危險性實在太高——尤其是如果在空中發生意外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于是,這個項目被徹底封存。但……1961 年,蘇聯讓圖-95ЛАЛ 飛上了天空,這是一架飛行核實驗室,有時也被稱作圖-119。
“原子和平締造者”最終飛入歷史的長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