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特種兵再次突襲,俄軍4架飛機被擊中,這背后說明了什么?關于俄烏談判,普京的態度到底是怎樣的?
俄烏雙方雖然經過了兩輪談判,但沖突依舊沒有絲毫平息的跡象,就在27號烏軍特種兵再次對俄軍基地發動突襲。根據烏軍方面的說法,他們在當天凌晨對俄聯邦伏爾加格勒州“馬里諾夫卡”空軍基地實施精確打擊。這次行動是烏克蘭特種作戰部隊、安全局與國防軍其他單位協同作戰,行動中,4架俄軍飛機被擊中摧毀。倘若該消息屬實,這已經算是這個月內俄軍戰機再次遭遇重創了。
烏特種兵突襲俄空軍基地:不對稱作戰的戰術突破與戰略困境
6月27日凌晨,烏克蘭特種作戰部隊對俄伏爾加格勒州馬里諾夫卡空軍基地的突襲行動,堪稱俄烏沖突中一次教科書級的非對稱作戰案例。此次行動由烏特種部隊、安全局與國防軍協同實施,精準摧毀俄軍4架戰機及維修設施,這是繼6月初“蛛網行動”摧毀俄戰略轟炸機后,烏軍對俄空天軍的又一次重大打擊。這種看似“以弱擊強”的戰術勝利背后,實則折射出多種復雜的戰場邏輯。
從戰術層面看,烏軍的突襲行動展現出三個顯著特點:一是情報工作的精準性。通過潛伏在俄境內的特工網絡,烏軍提前掌握了俄軍基地的部署細節,甚至將自殺式無人機藏匿在偽裝的集裝箱內,利用俄境內物流系統運抵目標附近,這種“特洛伊木馬”式的滲透手段,比單純依賴衛星偵察更具實戰價值。二是多兵種協同的高效性。特種部隊負責破襲,安全局提供情報支撐,國防軍實施外圍火力壓制,這種跨部門協作模式在烏軍以往行動中較為罕見,反映出其指揮體系的優化。
三是目標選擇的針對性。馬里諾夫卡基地是俄南部軍區重要的航空樞紐,承擔著對烏東前線的空中支援任務,摧毀其戰機和維修設施,直接削弱了俄軍的戰場投送能力,為烏軍在頓涅茨克方向的防御爭取了喘息時間。
但這種戰術勝利難以掩蓋烏軍整體上的戰略困境。根據德國媒體披露,俄軍在2025年5月奪取的領土面積超過2022年以來任何月份,烏軍前線部隊平均兵力僅存30%-40%,部分戰區甚至出現20:1的兵力懸殊。俄軍正通過“巨蟒式消耗”戰術,以日均數千發炮彈的火力覆蓋壓縮烏軍生存空間。烏軍的突襲行動更像是在絕境中尋求心理提振的“強心針”,而非扭轉戰局的“特效藥”。正如奧地利軍事專家雷斯納所言:“總有人在問俄羅斯還能堅持多久,現在更該問的是烏克蘭還能堅持多久?”
普京的談判表態:軍事優勢下的策略性妥協與底線思維
在烏軍突襲發生不到24小時后,普京即在明斯克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將舉行第三輪俄烏談判,并表示俄方已做好準備。這一表態看似突兀,實則是俄軍戰場優勢與外交博弈雙重邏輯下的必然選擇。 從軍事角度看,俄軍目前已形成對烏軍的全面壓制。
在北部蘇梅方向,俄軍兩周內攻占十座村莊,直逼戰略要地蘇梅市;中部頓涅茨克戰場,俄軍通過火力覆蓋切斷烏軍補給線,意圖復刻阿瓦迪夫卡的“絞肉機”模式;南部赫爾松方向,俄軍持續封鎖第聶伯河西岸,若奪取敖德薩將徹底掐斷烏克蘭出海口。這種三線并進的“壓路機攻勢”,使得俄軍在談判桌上擁有絕對話語權。普京提出的談判條件——烏克蘭承認俄對烏東四州的實際控制,本質上是要將軍事勝利轉化為政治成果。
但普京的談判策略并非簡單的“以打促談”,而是包含著深層的風險考量。一方面,俄軍雖在戰場占據優勢,但持續消耗也帶來巨大代價。北約前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曾指出,俄羅斯三個月生產的炮彈量相當于北約全年產量,這種工業能力的碾壓雖能支撐前線,但也導致國內經濟承受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普京對談判協議的法律效力尤為關注,他多次強調協議必須具有約束力,避免未來烏政府反悔。這種擔憂源于俄方對澤連斯基政府合法性的質疑,以及對西方干預的警惕——若美國繼續通過烏克蘭消耗俄羅斯,即便達成協議也可能淪為一紙空文。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在釋放談判信號的同時,并未停止軍事行動。就在烏軍突襲當天,俄軍對烏軍工企業、能源設施等目標發動六次高精度打擊,這種“邊打邊談”的策略,既向烏方施壓,也在國際輿論場塑造“俄方愿意妥協但烏方不識時務”的形象。
俄烏談判困局:結構性矛盾與外部干預的雙重枷鎖
盡管普京提出舉行第三輪談判,但俄烏雙方的核心分歧依然難以彌合。從談判進程看,前兩輪談判在戰俘交換等議題上取得有限進展,但在領土問題、安全保障等核心訴求上完全對立。俄方要求烏方承認現有領土現狀,而烏方堅持恢復1991年邊界,這種立場鴻溝使得談判陷入“零和博弈”困境。
外部勢力的干預進一步加劇了談判復雜性。美國雖在表面上支持和談,但實際行動卻充滿矛盾:一方面,拜登政府授權烏軍使用遠程武器打擊俄境內目標,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又試圖通過“交易式調停”迫使烏克蘭妥協。歐洲內部同樣分歧嚴重,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反對向烏提供進攻性武器,而法英等國則持開放態度,這種分裂使得歐盟難以形成統一的促和力量。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俄烏沖突的本質已超越領土爭端,演變為兩種國際秩序觀的碰撞。俄羅斯試圖通過這場沖突打破西方主導的安全架構,而烏克蘭則將自身定位為“民主對抗威權”的前沿陣地。這種意識形態對立,使得談判不僅是利益交換,更是價值觀的角力。正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專家丁曉星所言:“俄烏各自尋求的目標,目前難有妥協空間。” 在這種背景下,第三輪談判的前景并不樂觀。即便雙方能夠就戰俘交換、停火機制等技術性問題達成協議,核心矛盾仍將懸而未決。
而隨著美國大選臨近,西方對烏援助的不確定性增加,烏克蘭可能被迫在談判中作出更大讓步。但正如普京在圣彼得堡論壇上強調的,俄羅斯“并非尋求烏克蘭投降”,而是要建立一種“可持續的安全架構”,這種目標能否實現,取決于俄烏雙方能否在軍事對抗與政治智慧之間找到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