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下72小時,美國政壇正上演一場史無前例的較量,馬斯克正以極端果決的姿態站到了政治舞臺中央,誓言對抗美國總統特朗普,背后牽扯的是一項關乎數萬億美元財政、影響上億人生活的超級法案“大而美法案”。
就在前一天馬斯克在社交平臺X上向2.5億用戶發誓:如果這個法案真的通過,他將“親手讓特朗普在未來的政治賽場上付出慘痛代價”。
這不是一句簡單的政治宣言,而是馬斯克首次以個人名義,向整個美國政壇發出的最尖銳挑戰。
表面上看,“大而美”法案是特朗普試圖整合稅制、削減赤字、重塑美國財政體系的一個龐大計劃。有人說它是對拜登“通脹削減法案”的一次徹底反擊,也有人說它是特朗普兌現競選承諾的政治工具。
但馬斯克卻不這么看。對他來說,這份法案簡直是一場定點打擊。其核心之一,就是徹底廢除電動汽車的7500美元稅收抵免政策。
而這一項恰好是特斯拉利潤結構中的關鍵支柱。摩根大通的分析顯示,若政策生效,僅2025年一年,特斯拉的凈利潤可能被腰斬。同時加州每年20億美元的碳積分收益也將化為烏有。
在馬斯克看來,這不是一次財政調整,而是對清潔能源未來的徹底否定。他直言,這份法案是在“砍掉美國未來的雙腿”。
他更憤怒的是,“大而美”法案在電動車補貼上開刀,還大幅增加軍費、削減醫療和食品援助,對社會底層的打擊極其沉重,而這恰恰違背了馬斯克一直以來推動的“未來為導向”的公共政策邏輯。
馬斯克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對手,他不靠黨派、不靠傳統政治獻金,而是靠一己之力將自己塑造成了超然于體制的“政治IP”。當“大而美法案”在參議院通過初步動議時,他不再沉默。
他在X上連發數十條帖文,稱該法案是“用納稅人的錢喂飽既得利益集團”,更是“用法律謀殺創新”。
而在6月5日,他更發起了一場網絡投票,詢問網友是否支持建立一個全新的政黨,代表真正的中間派立場。
24小時內超560萬人投票,其中超過80%支持。這不是一場網絡小游戲,而是一個現實信號:馬斯克的影響力,已經可以在短時間內調動百萬民意。
于是在這股巨浪之下,“美國黨”應運而生。這不是一個空殼黨派。馬斯克為它設計了完整的政治綱領:財政上主張削減赤字、壓低國債利率至1%;
產業上聚焦未來技術,繼續支持清潔能源;政治上主打“打破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坐莊”的體制壟斷,聚焦70%被兩黨忽略的中間選民。
他不需要募資。他有3900億美元個人財富。只要一個念頭,他就能在40個關鍵州全線部署競選候選人,直接與傳統政黨的腹地展開“戰爭”。
與此同時特朗普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法案剛剛在參議院以51:49驚險通過,但支持票中有三張來自于動搖不定的搖擺議員,這意味著稍有不慎,共和黨就有可能在眾議院敗北。
更嚴重的是民調持續走低,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經跌至43%,是他第二任期以來的最低點。作為回應他迅速調整戰略,開始釋放外交信號,尤其是對中國。
他放出話風希望訪華以達成一批大型貿易協議。一方面安撫企業界,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突破經濟困局,為選戰再添砝碼。
但即使如此,面對馬斯克的“政治獨角獸”,特朗普仍難掩焦躁。在最新采訪中,他用陰陽怪氣的口吻回應馬斯克:“他只是對補貼被取消有點不高興。”
而馬斯克的回應毫不留情:“這不是補貼的問題,是美國未來的問題。”在美國政治的歷史中,第三黨通常只是陪跑。但這一次不同。馬斯克憑借科技精英形象,快速吸引中產階層、中間派和年輕群體的注意力。
他不打意識形態戰爭,而是聚焦于效率、技術與公平,這正是傳統兩黨在極化對抗中忽略的核心人群。
民調顯示,68%的中間選民希望“技術型官員”主政,擺脫當前黨派對立。而“美國黨”的口號就是“讓美國有效率”。
此外在美國“贏者通吃”的選舉制度中,即使新黨不直接勝選,也可以在關鍵搖擺州扮演“造王者”。
一旦分流共和黨的選票,民主黨將輕松翻盤;若分流溫和民主黨支持者,共和黨也可能坐收漁利。
兩黨不得不重構資源配置、調整競選策略。而對于馬斯克來說,這正是他想要的:讓這個體系必須正視他的聲音。
如今距離眾議院最終表決只剩72小時,白宮與國會如臨大敵。特朗普政府已經開始“閉門作戰”,試圖穩定內部票數,但已有多位共和黨議員對法案內容公開表達不滿。
而馬斯克更是火力全開。他在X上連發數十條推文,曝光法案細節,列出受害者數據,發動網友給議員打電話、寫信。
他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背后是一整套由資本、技術、傳播與情緒組成的“戰爭機器”。
與此同時多家智庫也發布報告,指出法案若實施,將對社會產生深遠負面影響:5.1萬人可能因福利缺失提前死亡,83萬人或因此失業,貧富差距擴大至歷史新高點。
這已經不再是一個人對一個法案的反對,而是一場理念之爭、體制之爭。是“效率與浪費”的對決、“未來與守舊”的碰撞。
距離眾議院最終表決只剩72小時。這是“大而美”法案的命運時刻,也可能是美國政治格局重大轉變的起點。
如果馬斯克在法案通過后兌現承諾,成立“美國黨”,美國可能首次真正迎來三方競爭的政治結構。
有人說馬斯克不可能真成立政黨,因為他不是總統候選人,畢竟他出生于南非,但他們忽略了馬斯克最大的能力,不是參選,而是賦能。
只要他用資源、資金、平臺、粉絲把自己的支持者送進國會,哪怕只影響幾十個席位,也足以打破美國政壇原有的平衡。
而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無法忽視這個來自科技圈的“攪局者”。有人說美國的未來不是被總統決定的,而是被那些“掌握平臺”的人引導的。
馬斯克正是這類新型政治力量的代表。他用算法影響輿論,用社交平臺塑造議題,用資本撬動結構。
“大而美”法案之爭,已經不是一場財政辯論,而是一場象征舊體制與新權力之間的角力。
而最終決定勝負的,或許不是特朗普,也不是馬斯克,而是那一群早已厭倦了傳統政治的普通美國人。
他們的選擇,將決定72小時后,美國走向的是一場權力延續,還是一次徹底的重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