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乎他人的態度而堅持自己的味覺追求,這是蔡瀾給我的勇氣。
文 | 沈嘉祿
正在吃泡飯,微信跳出一條消息,蔡瀾先生“在親友的陪同下,于香港養和醫院安詳離世”。雖有預感,仍覺突然,眼前的肉餅子蒸鲞魚也仿佛顫抖了一下。這道小菜是我進入盛夏時必定要搞一下的“腐敗活動”,霉臭含香,家人視若仇讎,掩鼻而走,我樂得獨享。不在乎他人的態度而堅持自己的味覺追求,這是蔡瀾給我的勇氣。做人也一樣,當然難度要大很多。
我寫美食散文,受幾位前輩大師影響很深,包括周作人、梁實秋、唐魯孫、鄧云鄉等,最崇拜汪曾祺。梁實秋和唐魯孫兩位渡海之后,在文化與感情方面從未切斷與大陸的聯結,常在美食文章里表達對故園故人的懷想,行云流水、飽含深情的描繪,透露出對平靜生活的知足。
蔡瀾的美食文章也是我經常讀的,往往一口氣讀完,然后再花兩三天時間挑幾篇復讀,在反芻過程中獲得更多啟發,小到一道菜的烹制與享受,大到一種處世待人的方式,甚至放浪形骸的生活態度。他駕馭文字的能力很強,左右逢源,不拘一格,反對一本正經,更無矯揉造作。他的細節描寫極具鏡頭感,這與他涉足過電影有關。他借人物直白而跳脫的對話彌漫世俗社會的煙火溫情,那份智慧與通透,想必得益于花開四季的女人。當然,香港包容、多元、寬松的文化環境,成就了蔡瀾。
2018年蔡瀾出席“蔡瀾蘇美璐書畫聯展”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蔡瀾祖籍廣東潮州,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先在邵氏電影公司站穩腳跟,打量世界,后于1959年赴日求學,完成電影科編導系學業后定居香港,擔任邵氏電影公司制作經理,與李翰祥、張徹等大導演合作了幾部片子。上世紀80年代投身嘉禾娛樂,1997年嘉禾創始人之一何冠昌辭世,時任嘉禾副總裁的蔡瀾也適時告別摸爬滾打四十年的電影業,開始與電視臺合作,他與倪匡、黃霑合作的《今夜不設防》談話節目,成了香港電視節目的驚世杰作。在這個曾創下70點收視奇跡的節目里,香港一批演藝界大咖暢開胸懷,吐露心聲,甚至不惜暴露隱私傾吐胸中塊壘,也為此后的同類節目確立了一種“敢說敢當,以謝天下”的范式,隨后他又以《蔡瀾嘆世界》《蔡瀾嘆名菜》《蔡瀾品味》等節目,在美食話題深度開掘,確立了食神的地位。補充一點,在他出版的三百多本書里,大部分是關于美食的。
蔡瀾在接受內地媒體采訪時說過:“這輩子做的最錯的事就是用四十年做電影”,因為始終是別人的事情;“這輩子做的最對的事情就是留在香港”,因為這里有全世界最地道和豐盛的美食,吃喝終究是自己的事情。
品評美食,蔡瀾從不端架子,不做偽貴族、假精英,燕翅鮑參來者不拒,更著意草根美食。別人問他:“你一生人,吃過最好吃的是什么?”他思考半天后回答:“豆芽炒豆卜”。這不是敷衍,而是他覺得炒好這道小菜很不容易,“待油冒煙,把豆芽和豆卜下鑊,兜幾下,即加魚露,我們這種未能食素的俗人,還是帶點腥氣,才夠怠味。”
有一天蔡瀾忽然奇想,決定把金庸作品出現過的菜做出來,其中一道是黃蓉燒給洪七公吃的“二十四橋明月夜”。具體做法是將整只金華火腿切開三分之一,用電鉆挖了二十四個洞,埋入豆腐,再蒸之七個小時。這道菜就跟《紅樓夢》里的茄鲞一樣,是拍腦袋的結果,但蔡瀾居然付諸實踐,還敢自我表揚一番:“好一道香噴噴的菜。”
當然,他寫豆腐的正常狀態更帶感情。“最喜歡那種炸得外酥內嫩的臭豆腐,咬下去一口燙嘴,嘴里就像在開個篝火晚會。配上蒜水,一口吃了三塊,舌頭都謝我。還有一次他帶女友去日本,在一位老婦經營的民宿住下。兩人圍著小火爐,鍋里只有一片海帶,一塊豆腐,湯水沸滾有聲,窗外雪花紛飛,老太太在旁邊打著拍子,笑看他們的感情游戲。”這一幕簡直就是現在版的浮世繪啊。
蔡瀾既有實踐,也有幻想;既有傳承,也有創新。說到底,他想通過美食來表達一種豁達超脫的人生態度,吃什么,怎么吃,與誰吃,吃到何種程度,都是在任性行為表象下的價值取向。他行徑故作怪誕,其實是在為許多男人代言。
再說他在上海尋訪美食,在朋友引導下,事先做足功課。比如他在吳越人家吃面,就去淮海中路上的“第一家”,大排面和香菇面都要來一碗;在圓苑酒家吃到一款諢名為“豬八戒踢足球”的紅燒豬腳加蛋,就領教到了上海人的幽默;在福祿居吃扒燒豬頭,驚艷此菜的出神入化,“怪不得西門慶愛吃豬頭”;在滄浪亭吃面,考證出店招由錢君匋先生手書,更早則為吳湖帆書。還知道上海面館里還保持著讓客人選擇硬面、爛面、緊湯、寬湯、底澆、過橋等老規矩。在王家沙品嘗各色本幫點心,知道王家沙得名于王家厙,順便為王家沙去香港開分店吆喝一聲,順水人情做得絲滑而妥貼。
我曾在蔡瀾與人合作的粗菜館吃過炭燒豬頸肉,豬頸肉則位于豬頸與肩胛連接處,呈扇形分布,肉質纖維相當粗獷,豐厚的脂肪層與肌理清晰的瘦肉如大理石紋理般層層疊疊,在粵菜中常以“雪花肉”之名成為叉燒的上選原料。廚師參與廣東叉燒制法,鹵汁豐盈,外脆里酥,一經蔡瀾品題,身價暴漲,以致后來香港菜場里的肉販子也不愿意賣給他了。還有蔡瀾在不同場合力薦的豬油拌飯,他的金句之一就與這道美食有關——“豬油撈飯比身材更重要”,借此破防女性對豬油的恐懼,挑戰現代飲食理念中的偏見。結合他平時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飲食主張,我發現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食神總想利用一切機會展現、強調自己的直爽性格和逆健康生活方式,甚至不惜背上種種污名。那么他家的豬油拌飯也在必吃榜上,服務員將一只杉木桶砸在桌上,在米飯中下一坨熟豬油和一勺醬油,攪拌時香氣磅礴,叫人涎流洶涌,平時最懼豬油的美眉此時也必須來一碗,吃了還要尖叫。所以在特定場景里,這碗豬油拌飯就成了一份“獨立宣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