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四普”工作隊新發現的一處油田遺址——通五井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是摸清家底的基礎性工作。去年以來,山東綜合運用新技術手段,新發現一批革命遺址,對于進一步摸清齊魯大地紅色歷史發展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在山東省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泰安市新泰市結合本地資源特色,組建專項調查隊伍,對磁萊鐵路新泰段展開實地調查。文物普查隊歷時14天,足跡遍布6個鎮域,新發現24處日軍侵華時期鐵路建筑物遺存。
新泰地處魯中腹地、泰山東麓,其煤炭開采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初期,磁萊鐵路的修建便與此相關。磁萊鐵路全長約119公里,1940年至1943年間,侵華日軍為瘋狂掠奪新泰豐富的煤炭資源,在這片土地修建徂陽、禹村、宮里、谷里、新汶、東都6處火車站,開啟罪惡的資源掠奪之路。
專項調查啟動后,面對磁萊鐵路新泰段遺存年代久遠、資料缺失等難題,文物普查隊聯系對接鐵路部門,走訪鐵路部門老職工、鐵路沿線鄉鎮村民,查閱相關文獻檔案。一方面,深入挖掘磁萊鐵路背后的歷史故事、發展脈絡;另一方面,運用先進的測量、攝影設備,對磁萊鐵路新泰段沿線各類遺存進行精確的數據采集,確保每一處建筑的尺寸、結構等歷史文化信息準確無誤,最終獲取大量一手資料,為專項調查提供堅實保障。
隊員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建于1940年的徂陽站是磁萊鐵路新泰段的起點。現存9座家屬院、1座候車室、1處煤臺和1處六角亭,為磚木結構、雙坡紅瓦屋面、黃色混合砂漿抹面外墻的日式風格建筑。在南泉公園,隊員們經過走訪村民,還發現日軍修建的水塔及供水源——黑虎泉。據當地老人介紹,黑虎泉因距車站不遠,被侵華日軍征用為火車站給水所。
“磁萊鐵路遺存為研究日軍侵華歷史及近代工業建筑提供了珍貴實物例證。例如我們發現有些瓦片上有‘南京聯益磚瓦廠’的刻字,揭示了侵華日軍在華經濟掠奪的網絡。”新泰市文物普查隊隊長劉濤介紹。
依托革命老區開展針對性調查,是山東省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重要抓手。
濱州市位于渤海革命老區,當地普查隊伍主動與黨史部門對接,查閱資料,收集線索,針對革命舊址開展調查走訪。目前已新發現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成立舊址、北海銀行渤海印鈔廠舊址等革命遺址。同時,當地普查隊員對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化遺產高度重視,主動與教育、工信、住建、交通、水利、農業等部門對接,將具有歷史年代感和典型代表意義的老房子、老建筑、老廠址等全部列入新發現線索,目前已新發現濱州市第一座黃河大橋、白家橋過水涵道、沾化一中舊址等行業遺產數十處。
在濟寧市兗州區,當地充分利用全區應急廣播系統覆蓋廣、村村通的優勢,定時循環播放文物普查相關政策。新發現的中匈友誼拖拉機站水塔,建成于20世紀50年代末,高約20米,主體由青磚砌筑,現狀保存完好,不僅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與匈牙利兩國友誼的象征。
泰安市寧陽縣在實地調查中,每到一個社區、村莊即擺放宣傳展板,召集群眾宣傳文物普查知識,邀請熟悉村史的老人、軍烈屬開展交流座談,現場收集記錄文物線索。當地新發現的紅衛渠,建于1966年,由塊石壘砌,全長1360米,建有機井、泵房等附屬建筑20余間,至今仍在發揮灌溉功能,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重要歷史見證。
截至2025年5月底,煙臺市萊州市新發現文物點逾300處,革命遺址占有相當比例。萊州市原為掖縣,建于1958年的掖縣展覽館是一座獨立的一層單體建筑。該館坐北朝南,紅瓦白墻,主體結構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和基礎較好。其作為主體建筑材料的白色大理石為萊州古城內的牌坊石,建筑結構采用蘇聯模式,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
1984年,當地在掖縣展覽館的基礎上成立掖縣博物館。博物館建成以來,承接了多項重要活動,見證了萊州的發展變遷,對研究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萊州經濟文化及社會狀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萊州市“四普”工作隊隊長孫衍告訴記者,普查工作中發現的革命遺址,讓普查隊員和周邊群眾對家鄉厚重歷史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對文物保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更加強烈。
2025年6月30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山東:新一批遺存再證老區紅色歲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