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所有人都盯著特朗普如何用一票優勢強行推動“大而美法案”通過時,紐約卻在悄無聲息中悄然改朝換代。
33歲的社會主義者佐蘭·馬姆達尼贏得市長民主黨初選,震驚全國。特朗普在參議院勝得驚險,卻在民意場上節節敗退,支持率屢創新低。
這場政治風暴,不只在國會大廈掀起波瀾,更在美國最繁華的都市街頭,點燃了體制內外兩種力量的正面碰撞。
2025年6月的美國,不再是過去那個熟悉的樣子。在國會山上,特朗普以一票優勢驚險推動“大而美法案”進入辯論階段;在紐約街頭,一位年輕的社會主義者用選票擊穿主流政治的銅墻鐵壁。
兩股力量,一邊是保守主義的極端轉向,一邊是民眾對現狀的徹底否定,宛如兩條平行線,最終在這個夏天交匯。
6月29日,參議院以51票比49票,勉強通過法案程序性動議。這場投票的背后,是共和黨內部的激烈博弈。保羅與蒂利斯兩位議員公開反水,前者擔心政府財政徹底崩潰,后者則不滿醫保削減。他們的反對,讓本已脆弱的共和黨陣線搖搖欲墜。最終靠威斯康星的約翰遜“臨陣轉票”,特朗普才如履薄冰地拿下這場關鍵戰役。
法案進入辯論階段后,民主黨立即啟動“全文朗讀”戰術,試圖拖延表決。940頁的法案文本,被安排在參議院一字一句地朗讀,持續了16個小時。這不僅是一次制度性的阻撓,更是一次政治姿態的展示。民主黨領袖舒默明確表示,將不計一切代價阻止法案通過,稱其為“激進且不透明的利益輸送工具”。
法案本身內容也如同一顆重磅炸彈,特朗普提出將2017年的減稅政策永久化,企業稅維持21%,對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的高收入群體實施大幅減稅。同時,小費、加班費以及汽車貸款利息將免稅,電動車補貼將提前終止,可再生能源補貼門檻提高。這些條款幾乎是對富人的全面傾斜,對普通工薪階層卻是沉重一擊。
更引人注目的是社會福利的大幅削減。醫療補助(Medicaid)規定每月必須工作80小時,否則取消資格;SNAP(食品券)年齡門檻從54歲提高至64歲。這意味著大量中老年人將面臨邊緣化風險。
哈佛、耶魯等富裕高校的捐贈基金也被征收21%的重稅,這一措施雖看似“劫富濟貧”,但與整體法案邏輯格格不入,更像是對學術自由的敲打。
正當法案在國會掀起腥風血雨時,馬斯克在社交平臺上連發多條帖子,怒斥法案“瘋狂而具有破壞性”,稱其將摧毀數百萬就業崗位,削弱未來產業發展。尤其新能源補貼的刪除,對其電動車與清潔能源帝國是致命打擊。這位科技巨頭罕見地站在民主黨一邊,成為特朗普政策的最強烈反對者之一。
與此同時,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發布的預測報告更是雪上加霜。法案實施后,未來10年美國將新增財政赤字高達3.2至4.9萬億美元,債務上限被迫提高5萬億,年債務利息或超過1.44萬億,占政府稅收的20%。
這份冷冰冰的數據,給了法案支持者致命一擊。面對巨額財政空洞,共和黨內部也開始動搖,特朗普的主導力顯得力不從心。
而在曼哈頓另一端,政治氣候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佐蘭·馬姆達尼,這位年僅33歲的社會主義者,在紐約市長民主黨初選中擊敗數位資深政客,橫空出世。
他提出凍結租金、免費公交、恢復社區雜貨店等一系列左翼政策,引發年輕選民和底層工人的熱烈支持。這場勝利不僅是一次選票上的突破,更代表著美國主流政治格局的裂縫正在擴大。
馬姆達尼的勝選并非孤立事件。在特朗普執政下,美國社會不滿情緒高漲,尤其在中產階級與青年群體中蔓延。“關稅搶劫”、“通脹失控”、“醫療危機”等話題不斷登上頭條。
中西部農業帶因中國反制關稅,導致大豆價格暴跌近70%,農民收入銳減,生活瀕臨崩潰。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政治已經無法回應民眾的真實需求,極左與極右在裂縫中迅速成長。
特朗普的支持率持續下滑,從4月的43%下降到6月底的36%。獨立選民的背離尤為顯著,反對率高達58%。《新聞周刊》最新民調顯示,其滿意度為43%,不滿意度53%,凈支持率跌至-10%,創下任期新低。
特朗普雖然在立法上取得階段性“勝利”,但在選民心目中節節敗退。
與此同時,特朗普還在推進一項更大膽的國際計劃。日本經濟新聞披露,他計劃于2025年底前訪問中國,并攜數十位美國企業CEO同行,試圖復制沙特2萬億美元的“投資協議”模式,吸引中國對美投資、擴大進口以緩解美國經濟困境。
這一計劃引發外界強烈關注。有分析指出,中國是否愿意配合美國的“挽救經濟”計劃仍存巨大變數,美國在貿易上頻繁施壓,軍事實力優勢不再主導合作意愿。
外交與內政的雙重壓力,讓特朗普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泥沼。在北約方面,他要求成員國將軍費支出提升至GDP的5%,遭遇普遍抵制;在中東,他對伊朗展開空襲,宣稱摧毀核設施,卻未能收獲實際穩定。國內經濟信心持續下滑,民眾對政府方向普遍質疑。
到6月30日,《觀察者網》與《參考消息》紛紛報道共和黨內部的嚴重分裂。北卡議員蒂利斯因反對削減醫保成為特朗普攻擊的靶子,黨內不滿情緒迅速蔓延。
艾默生大學的民調顯示,53%的美國人認為國家正走在“錯誤軌道”上,民主黨支持率43%,首次領先共和黨的40%。政治版圖正在重塑,體制內外的裂縫愈加清晰。
這場變局的關鍵,不只是特朗普能否推動法案落地,也不只是佐蘭·馬姆達尼是否能贏得紐約市長寶座。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美國社會是否還能找到新的平衡點。
一邊是法案將富人利益制度化,赤字飆升,社會福利被削;另一邊,是底層人民開始用選票表達憤怒,試圖推翻舊有秩序。
51比49的投票結果背后,是特朗普孤注一擲的豪賭,也是美國政治新勢力的崛起預兆。紐約的變天,或許只是冰山一角。
信息來源:
51:49,美參議院程序性通過“大漂亮”法案,馬斯克猛批:“共和黨的政治自殺”
2025-06-30 10:19·華爾街見聞
紐約市市長選舉民主黨候選人稱“不應該有億萬富翁”,特朗普威脅停止資助
2025-06-30 08:30·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